教培云平台

时评:教育一定是快乐的吗

2014-11-09 07:57 来源:易信使 收藏 举报

“中国的教育对孩子太残酷了,而且学的都是没用的东西。死记硬背、考试,我特别不接受……”

“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

“学习是快乐的,但绝对不是轻松的。它就像你要攀登的一座又一座的高峰,你需要埋头,咬牙,坚持,才有可能越过一座又一座山,去领略山中风景。”

近日,关于教育的若干不同观点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歌手沙宝亮特别不接受中国的教育,认为考试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则质疑教育凭什么就一定是快乐的;广州某教育机构的数学教师春晓则认为,快乐学习并不等于轻松,学习累和不开心也没有因果关系。

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快乐教育”?学习和快乐是一对矛盾体吗?不付出汗水的学习能有成果吗?怎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从学习中收获快乐和满足?

交锋

沙宝亮:

让孩子干该干的事情

近日,歌手沙宝亮在谈到自己的育儿经时说,他选择了近乎放羊的育儿方法,尤其不愿意让孩子在人前显贵,背唐诗或者跳舞,“特牙碜”,“孩子就是孩子,干孩子干的事情”。他的女儿就读于一所国际双语学校,班里只有14个人,他和妻子的看法是,不让孩子接受中国的教育。“我觉得中国的教育对孩子太残酷了,而且学的都是没用的东西。死记硬背、考试,我特别不接受。考试本身对人是一种不信任。”

沙宝亮的这番观点在网络上引起了非常激烈的争论。有声音说,沙宝亮说的道理虽然没什么不对,但这种话让一个有钱给女儿养马读国际学校的人来说,就透着一股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

网友@曹小音说:“你有经济能力让你的孩子不走老路,而更多的中国人或者普通大众经不起放养的孩子。”@黄昱宁说:“沙老师如果没读过《了不起的盖茨比》第一段,那至少也记得自己小时候练杂技的艰辛。闷声散养就得了,出来教育必须自己杀出一条血路的广大家长和孩子就不合适。”@刘小粉则认为,成长年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孩子因为家庭条件好可以撒欢儿养,但如果你是一个农民,撒欢儿养出来的孩子能干什么?父母没钱让他们骑马、游泳、弹钢琴就算了,劳动还是必需的。小孩从小就开始做饭,你能说不喜欢就不做么?看看穷人的理念,孩子还是要有约束的。甚至还有这样的观点—@水蓝penny:“他不过是因为自己童年太苦而为女儿遮风挡雨,仅此而已,没有内涵和高度……”

支持沙宝亮的声音当然也有。“作为一名爸爸,对女儿很好难道不应该吗?经济条件不同,生活状况就不同,当然,孩子接受的教育也不同。只是沙爸爸给女儿的成长环境不同罢了。”“父母都想竭尽全力给自己孩子最好的,不管贫富贵贱,经济能力不同,生活条件自然也不同。”须惩戒,必须让他知道教育绝不仅仅是快乐,学习也绝不仅仅是快乐。”

钱文忠:

一手拿胡萝卜,一手拿大棒

和沙宝亮的观点截然相反,近日,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关于教育的一篇演讲稿在微信上转得火热,虽然这次演讲距离今天已有好一段时间,但演讲内容还是迅速引发了家长们的热议。

钱文忠认为,今天我们没有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我们在不断让步,为自己找理由,为孩子们开脱。他在演讲中说:“我们谁不是一路考试拼上来的呢?我们小时候也有那么多作业,我们小时候还吃不饱饭,有时候还被老师揍两下。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凭什么对注定将要接替我们的子孙让步,我想不明白。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鼓励。那么,惩戒呢?教育可以没有惩戒手段吗?单凭鼓励就可以完成教育了?现在的孩子骂不得、说不得、批评不得,一点挫折就接受不了。小时候,我的老师惩戒过我,但我们的感情到今天都很好。现在对孩子一味表扬,那惩戒呢?”

钱文忠说,我们现在都说鼓励孩子的自信心,赞扬他,鼓励他有自信,这是对的,但是不能过度。在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将来进入社会,面临的反差足以把他摧毁。我们应该告诉孩子,这个社会是残酷的,要准备受到很多委屈。“如果校长惩戒我确实犯了错的孩子,甚至揍他几下,我会感谢老师。我相信,大多数老师是有大爱的。我希望老师一手拿着胡萝卜,一手还得拿着大棒。”

钱文忠早前曾在欧洲留学,他说英国的好学校同样有着非常严格的规矩,“英国议院通过了一条法规,大意是允许教师在历经劝告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纪律。说白了,就是可以适当地揍。大家都说新加坡的教育好,新加坡的中小学教室后面墙上不是经常悬着一把戒尺?据说,孩子表现不好,按规定打三下,只许打手心,不许打手背,必须两个老师在场的时候才允许执行。但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思路是对孩子不停地让步,给孩子更多的快乐,给孩子更多的游戏时间。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教育?”

钱文忠赞成对孩子要严格。“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还必须管教、必须惩戒,必须让他知道教育绝不仅仅是快乐,学习也绝不仅仅是快乐。”

争鸣

扎实基础

离不开苦功夫

中国的教育真的如此残酷吗?考试没有任何意义?死记硬背的东西全没用?就拿最简单的语言学习为例,不乏精通第二外语的家长认为,下苦功夫是不能避免的,背诵甚至是必需的。

“我感觉好多人实在是对‘愉快教育’寄予了太高的期望。先进的方法当然是重要的,但有些特别基本的东西真是任何方法和名师都代替不了的。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学习总有相当一部分是不那么愉快的,至少不会比看电视、打游戏愉快。比方在语言学习中,背诵的作用永远是重要的,而背书,总是辛苦的。回过头看,我读书这些年,最惋惜的不是那时看不到美剧,不是那时没条件找老外练口语,是没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多背几篇,英美散文,演讲,哪怕新概念课文,什么都行啊,只要背出来,它就是你的,会在你需要的时候自己流淌出来。中文也一样,应该背更多古文的。”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译者黄昱宁,她在回忆自己当年学英语时,仍然懊恼没有多背诵一些文章,她认为这是学习语言的必经之路,绝无捷径可言。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但汉松也认为,扎实基础是语言学习中至为关键的,“语言的精确性是要下笨功夫、死功夫去掌握的,要用烂笔头去记笔记、查字典。有些英文专业学生,年纪轻轻就有很大阅读量,认识英语的‘厌女症’是misogyny,但是一下笔就不知道lack在什么情况下要加of,依我说,如果lack的用法都没掌握,还是不急记misogyny吧。”

黄昱宁甚至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对基础教育的看法越来越趋向保守。“基础教育不讲兴趣当然不好,但片面强调兴趣、倡导偏科有理、动辄什么科目滚出考试,危害一点都不比前者小。”而前媒体人、现童书出版从业者雷剑峤则认为还可以说得更大胆些:“连应试教育都搞不定的人,在那种所谓的素质教育下大多也是学不好的。”

深圳市平冈中学曾胜胜(化名)老师也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说,“我绝对支持背诵,读背都是基础,单靠看是不行的,而且背诵应该从小抓起,等到高中就有些晚了,高中阶段我更强调学生个人独立思考能力。”曾老师有留学韩国一年的经历,她介绍说,“韩国的高考也很苦,而且补习制度非常完善,专门的补习班就叫做考试院,完全为考试服务。韩国非常注重学历,没有读过大学的人在他人眼中是非常差劲的,所以韩国学生一样辛苦。”曾老师认为,只要有高考制度,在哪都不会轻松。“香港的会考,台湾的高考也都一样。只不过,在西方一些国家,考不上大学并不意味着没有前途,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更多元,但这并不意味着考试选拔会是轻松的。”

在强制性学习中收获快乐

“文化课的学习,需要一定的强制,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说,如果不能从学习中收获快乐,学习很难坚持下去。”广州市天河区113中学优秀班主任柯燕这样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她认为,只有当学习的动力来自内部,即使是枯燥机械的内容或行为,也会因自身被激发的热情而变得不那么难以忍受,甚至能体验到苦中有乐,而现在大家对“快乐教学”的认识存在误解,应当是以愉快的心情进入学习,而不是拒绝让孩子下苦功。当孩子有兴趣,自然也就不觉得苦。“就比如现在高三的孩子,我认为更像是庙里僧侣的修行,现代社会娱乐诱惑这么多,住校备战高考,其实也是用知识抵抗诱惑,只不过现在高考所谓的知识过于狭隘,让人苦得不服气。”

“小学阶段用快乐教学法是可以的,因为孩子刚入门,还是一张白纸,需要老师慢慢引导,让他们乐意学习。如果一开始就让孩子认为学习是枯燥无趣的,他们会觉得读书真没意思,玩游戏最轻松了。现在的孩子所处的时代太美好,他们被父母保护起来,享受最好的一切,没有挫折,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读书已经是最辛苦的事了。”

但是,曾胜胜老师也强调,“快乐学习”应当是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乐趣,这种主动求知才会是真正快乐的,虽然过程也许并不轻松。“比如说很多学生会对初三印象深刻,虽然很苦、很压抑,但他们还是会很怀念。尽管念高一已经两个多月了,学生还是会怀念初三的老师和同学,这恰恰也验证了苦读并不意味着不快乐,初三是他们人生第一次为自己的未来奋斗。”在曾老师看来,高中阶段的苦读是必需的,要战胜高考,除非特别有天分,否则是无法轻松拿下好成绩的。“又有谁会否认压力有时更能激发人的潜力呢?”曾老师说。

师说

LIN[美国私立高中教师]:不少美国学校的惩罚更严厉

LIN是美国一所寄宿制高中的普通教师,在进入这所私立高中排名前五的学校前,她经历了一系列非常严格的考核,包括试讲、接受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同事间互访等等,等到真正成为其中一名老师,每学期末还要面临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而这将直接影响到老师下学期是否被继续聘用。

但LIN依然很热爱这份工作,虽然压力不小,但和学生的交流让她很有成就感。她既教授语言科目,也教授一门应用学科,不同学科采取的教授方法当然也不一样。

“拿我们学校为例吧,如果要拿相同的科目进行中美比较的话,我们会更注重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越是文科越不能死记硬背,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允许学生在政治课上针砭执政党,或者写文章分析历史课本的内容是否可信……当然也有课程需要死记硬背,比如生理课的一些硬知识,但类似国际政治这样的课程,会强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总体理解能力。”相应的,在考核方面,学生独立完成的课上报告是重要部分,另一部分文科则多以论文形式进行,理科则有很多实验项目。

很多人误认为只有中国学校对孩子严加管教,事实上,在美国不少学校,孩子犯错受到的惩罚更为严厉。LIN所在的这间高中,一旦学生被发现存在作弊、喝酒、吸毒等相关问题就要被开除,反而在学习方面相对宽松,老师更多是考虑如何帮助学生进步,实现孩子自身发展的最大可能性。“我们学校的师生比例是1:6,因此每个老师都有足够的精力来辅导自己的学生。”LIN说。

在LIN看来,很多关于教育的讨论都关注于教育应该怎么样,其实这是个很有误导性的伪命题。“真正应该讨论的是,教育是为了什么?要通过教育塑造怎样的学生?让他们今后成为怎样的成年人?通过教育我们要看到怎样的社会?如果不解决教育的目的,教育理念又从何谈起呢?”

再往深里说,教育其实和整个社会息息相关,“学习的过程,或者说教育手段本身,不存在痛苦与否的问题。如果最终目的是为了找到赚钱多又稳定的工作,当然要硬着头皮学不想学的东西。可是一旦社会发展到不用为生计忧虑,允许多样性存在的阶段,大家自然也就能理解自由选择给人带来的解放感。”

周宏[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愉快教育

学习本身并不存在快乐与否,快乐或痛苦只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感受。客观上来说,因为人们需要学习的很多内容,并不是从兴趣出发,而是从需要出发,包括中小学的课程,甚至成年人在工作中不得不学习的新知识,都会让人觉得痛苦。比如孩子背诵诗歌、散文,并不是凭兴趣而是凭需要,尤其当孩子还意识不到这种需要,会觉得更难受。成年人能自主意识到学习新知识的需要,就算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会硬着头皮学,当发现自己在某方面能力有欠缺时,同样觉得痛苦。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对于很多人而言,学习是痛苦的,尤其是从需要而不是从兴趣出发的学习,因此“愉快学习”这个概念是必要的,也是非常好的。只有激发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才会主动学习;从更高的层次说,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他们才能更主动,并努力克服这个过程的困难和痛苦。

“教育并不一定是快乐的”这个观点,是对“愉快学习”片面化“减负”的一种批评。现在对“愉快学习”的认识不够,对学习本质的分析不够,这导致在“愉快学习”的旗帜下,减去了一部分学生应当学习的内容,删除了学生本来应有的学习负担,这些内容未必是学生感兴趣的,但对于孩子一生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

比如为了学生能快乐学习,把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经典文章删掉了,尤其是文言文的学习减少了,这是不应该的。文言文的学习并不是让孩子学会说文言文,而是让当今的语言表达更为简洁高雅,为他一生的语言表达打基础。语言发展自然要吐故纳新,但网络用语的横行让现代汉语庸俗化了,而古今中外一些比较难懂的经典作品又被删掉,这是非常不该省略的。小学阶段不求甚解的读读背背是应该的,文本阅读分析应该放在中学阶段。

其实人的一生,并没有那么多快乐的时光,在通往快乐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很多烦恼和痛苦。钱钟书先生在《论快乐》中说,在德语中,“沉闷”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就是“长时间”,当我们长时间学习自己未必感兴趣的内容,当然会苦闷;而快乐,是很快就会过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当然不能仅仅是为了实现愉快教育。

其实现在教育领域产生的许多问题,根源不在教育部门,亦非教育部门所能解决的,根子在社会、文化、人才观,这些东西不改变,教育部再多条例也还是等于零。全世界并不只有中国高考,有高考的国家也不都像中囯这样视之如生命,情况类似的,背后的文化观、人才观也差不多。我记得几年前去香港招生,面试香港学生给我最深的体会是,很多学生选社区服务、心理学这样的专业,问他为什么,他就说我有兴趣,但内地学生的基本观念是选个专业好找工作。凭兴趣去选择学习,这样的过程当然会更快乐。只有当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是多元的,因兴趣而发的学习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