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不在多,而在精。很多中学生为了让自己的学习看起来很忙碌、紧张,每科都准备好几本参考书,以期从大量做题的过程中寻求自我安慰。其实大可不必如此,陷入大量参考书中,只会让自己的学习处于无序和紊乱的状态,再加上很多参考书中内容都雷同,看得再多也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而已。所以,与其扎进众多参考书中,还不如精选一两本参考书,踏踏实实吃透参考书,做完上面的题目。
在开篇之前,我想先和你聊一聊为什么要购买参考书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原因有这样两点:
一方面,一个学生要做到见多识广,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仅限于上课听讲,课后阅读课本以及做作业,是远远不够的。
另一方面,课本一般在讲解了某个基本原理后,所举的例题有限,而实际情况是该知识点是可以千变万化的。如同《孙子兵法》十三篇,讲的是战争的规律和作战的总原则,而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它不可能把每场战役的具体打法都写进去。而参考书中的例子较多,就如同战例分析,能够帮你加深理解作战的原则。
正是出于这两点考虑,我们在“啃透”课本知识之后,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参考书,就显得很有必要。
事实上,阅读一本参考书,就是在听讲,是听编书的那位老师在给你们讲课。买到一本好的参考书,就等于请了一位好的家庭教师。这时,你就不用考虑别人的进度如何,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基础进行选择和阅读了。
然而,书店里的参考书很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面对浩如烟海的参考书,要选出适合自己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少同学就曾找我诉苦:
“各种各样的参考书,让我买时有点难以取舍,想选本好的参考书,太难了。”
“我发现我自己得了‘买书强迫症’:听说其他同学买了‘宝典’,自己也马上去买;听说人家买了300元钱的书,自己就买500元的书;看到封面带有‘清华’‘北大’‘哈佛’‘剑桥’‘状元’等字样的图书,恨不得统统抱回家。”
看到同学们有买参考书的意识,我心里感到安慰极了,但看到他们盲目地把各种各样的参考书搬回家,我又不禁开始担心。要知道,参考书并非多多益善。
首先,人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没有买到有价值的参考书籍,盲目做题的行为必定会干扰正常的学习。有的同学就曾对我说,他们在开学前买了许多的参考书,但一开学才发现,学校功课相当紧张,买的众多参考书根本没时间看,结果造成人力、财力上的双重浪费。
其次,我们都知道,参考书是辅助学习,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知识、提高能力的书籍。而如果我们买到的参考书是劣质的、错漏百出的,或者根本不适合自己的,那么,这些参考书不但起不到“辅助”作用,反而会变成“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再者,教材才是重中之重,掌握好教材,就可以拿到60%的分数,而参考书不过是对教材的有力补充,选用参考书主要是为了在原有的分数的基础上提高成绩。如果没有对教材内容很好地掌握和吸收,那么看参考书也起不到太大作用。
所以,每当同学们向我咨询有关参考书的问题时,我都会向他们传达这样一个观念:购买参考书时切忌贪多,一般每科都精选一两本就足够了,选购参考书是为了阅读和使用,而不是摆在那里做样子。
一位清华大学的学子曾这样分享他的经验:
“我认为,关于学习的参考书不宜太多,每科一本足够了,但这一本必须是‘精品’,大家不妨多去书店转转,多向老师请教请教。当你找到一本编写质量较高,而又适合你自己阅读习惯的参考书后,就要争取将它吃透,看看编者是以怎样的线索将各个知识点组织起来的。”
另一位刚考进北大的同学说:
“有些人买了一大推参考书,结果手忙脚乱做不过来,象征性地‘蜻蜓点水’,最终一无所获。在我看来,与其这样,还不如集中精力吃透一本参考书,效果可能会更好。”
这两位同学在分享的经验中,都提到了一个使用参考书的方法——吃透它。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谈如何选择一本精品习题集,并将之吃透。这里面包含两个要点:
一:如何选择?
1.应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学习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参考书。
参考书大致有3种类型:偏重讲解与例题的、讲解与练习兼重的和以练习题为主的习题集。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对各种类型参考书的倚重程度也应该有所不同。例如:刚开学,最好能多读一些偏重讲解的参考书。好的参考书是课堂的有益补充,一些老师没有提到的解题技巧以及新的知识点都可以在参考书中找到。这样不仅能巩固基础知识,也可以对已学知识进行一些必要的填补。
期中考试后,就可以有计划地做一些习题了,讲解与练习兼重型的参考书这个时候应该是最实用的。因为这时候,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学科方法,这时可以选择一些质量高的参考书,仔细研究前面的讲解内容,然后认真完成后面的练习。
接近期末考试,习题集就成为了主角。因为这时你要提高的不仅仅是解题能力,更重要的是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一定量的练习是 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理科的学习。
尽量买有答案的参考书。
一位教孩子做植物栽培的园艺家说:“现代人不论大人或是小孩,耐心越来越有限,他们宁可直接买了盆栽回家养,也不愿意等待种子萌芽。”
事实的确如此。在生活中,对很多人而言,如果刚做过的事没有立即产生结果,他们往往就会改变主意去关心其他的新事物,结果把刚做过的事给忘了。
所以,针对这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在购买参考书的时候应尽量挑选能立即看到答案的一类。否则,一旦做完题,却不能立即看到答案,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当然,在选择有参考答案的习题时,我们还要注意这样三点:不要扶着答案走路、不要盲目迷信答案、不要先看答案后做题。
为什么我要提出这样的要求呢?原因很简单。
其一,如果我们长期扶着答案走路,那么,就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自信心。这样的做题方式养成习惯的话,你就不可能会静下心来冷静地思考问题,做题的思维在翻答案的过程中就会被一次次打断,不利于你的思考。更严重的是,如果你对每一道题都没有了信心,在考试的时候就可能对自己做过的题目不断产生怀疑,影响了考试的心情和效率。
其二,盲目迷信答案,不利于我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习题的答案只是我们做题的一个参考,而不是唯一,如果我们盲目迷信答案,就可能会导致我们的思维局限于答案,思路放不开,影响我们的思考力。相反,如果我们对答案能够有一个理性的认知,不唯答案的举,就能在自己深入思考的过程中,学到更多有有意的东西。
其三,先看答案后做题,这种做题的方法其实是本末倒置。看完答案之后,按照答案的解题思路来做题,就好像射箭,先射完箭再画环一样,自欺欺人。习题训练重要的是训练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锻炼我们的解题思维和提炼信息、组合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只是重结果而轻过程,那么也就达不到培养各项能力的目的。
参考书不在多,而在与全、准、精、新。
“全”指该参考书覆盖面要广;“准”指参考书要有针对性,不偏不怪;“精”既是要求参考书要具浓缩性,要有一定的深度,不滥不浅;“新”当然指的是从例题到习题,从知识点拨到参考答案都要求新颖不过时。
二:如何“吃透”
所谓“吃透”,是指要将参考书至少认认真真看两遍,包括做题,直到烂熟于心。
至于为何要这样做,让我们来听听一位北大学子是怎样说的:
“我感觉一本书做3遍比3本书看一遍效果要好的多。3本书看一遍,很多东西不一定能吃透。一本书做3遍的话,可以反复地思考,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是的,第一遍做题,最多算是对知识的整体把脉,完成后大致能从中诊断出自己的不足,第二遍乃至第三遍再做题,才能牢牢掌握住重点知识。如果你能把习题集里出现过的题型、总结的规律都熟记于心,做到一看到类似的题目马上能想出大概的解题思路,那么这就说明你已经真正地“吃透”这本习题了。
相关标签: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