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分数公布后,刘丁宁又成了新闻人物。去年她是辽宁文科状元,因为“退学港大”一时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今年她又卫冕辽宁文科“冠军”,“状元复读又是状元”,刘丁宁再次成为新闻人物。不过,小姑娘很不适应媒体的过度关注,她在《辽沈晚报》上发表公开信,“请把我忘掉”。
公开信里,刘丁宁以充满灵性的文字回应了各界非议。她说:“我只是个孩子,请你们保护、尊重我,不要把它当做新闻写出去。”可她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还是成为人们的谈资。
不是所有“有新闻元素”的人都想成为新闻人物,有些人哪怕自己身上充满了“正能量”,她也不愿意将自己置于舆论中心。因为涉及到文科状元、香港大学、北京大学等几个元素,刘丁宁的故事绝对可以成为新闻重磅。去年退学之后,有人点赞,有人遗憾,也有人鄙视,甚至还有人拿她的故事来比较内陆大学和香港大学的优劣。按照当事人刘丁宁的说法,她离开港大的原因很简单:真心追求纯粹的国学,认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更适合她对学业的追求。离开港大,只是趋于内心的真实选择罢了。
既然是纯粹的个人选择,外界其实大可不必将之作为公共事务加以讨论。仅仅因为一个优秀学子的离开,就将之作为比较内地高校与香港高校优劣的证据,不足为取。有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通过一些个案来证明什么。在这起退学事件中,如果非要证明什么,大抵只能证明一个人对梦想的执着坚持。
一个人为梦想而坚持,其实并不具备多少“公共性”。如果把真实的刘丁宁呈现出来,那么她所做的一切,她的选择,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从“状元”的身上固然也可以挖掘到这个社会的教育的优与劣,但“状元”终归还是个人的事情。有的人希望站在舆论前台被人围观,成为新闻人物,有的人只想安安静静躲在角落里做自己的事情。
刘丁宁在她的公开信里说:“去年不忍心拒绝任何人的请求,今年真的请原谅,我真的想安安静静地成长。也请不要再使用我去年的照片或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抓拍的照片,我不希望被人认识。”其实不光是刘丁宁,对所有不具有公共性的“热点人物”,媒体都应该尊重他们选择“安静”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