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云平台

P&O 一种钢琴学生与乐队的合作项目或者教学法?

2013-11-29 17:52 来源:易信使 收藏 举报

11月26日,应上音同学的邀请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钢琴教学讲座。主持讲座的是上海一个音乐培训机构。与大多数音乐培训机构不同的是他们所主推的这种教学法,或者我看起来更像是一组课程项目:乐队合作。

P&O将常见的钢琴小曲增加了乐队配器,增设专门的乐队合作课,让孩子在演奏钢琴作品时拥有乐队体验。因为是一场专门面对钢琴教师的讲座专场,所以让与会的各位教师都上场体验了一番教学效果。从最简单的单音中央C开始,根据乐队伴奏的不同和指挥所做的提示,参与者体验了不同情绪,不同情景,不同弦乐伴奏下的中央C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色,得到有质感的体验。然后是小汤的《飞蛾》等,布格缪勒,巴赫,小奏鸣曲集,贝多芬。

首先很肯定策划课程的老师们的辛勤结晶。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用语言无法描述的东西,音乐感觉,韵律,音色变化。一般的教学中会让老师进行大量示范,让孩子去模仿体会。教不如带,指的就是描述出来的东西不如亲身体会感受的体验。而在这样的乐队合作课上,通过不同于钢琴的弦乐器的音乐表演,让单纯只能感受到打击乐式触键的孩子体会的横向的连贯的音乐和软硬拨捻不同的音色,的确能更丰富的体会,当然,因为课程本身的设置,这样一节乐队课的费用也是相对昂贵的。所以,个人更倾向于钢琴教学中教师的范奏水平。一个有效的教学本身也会体现的钢琴教学过程中,作为钢琴教学耕耘者的其中一员,大量的,有效有目标有比较性的范奏本身就能带来相对应的音乐体验,这也是考验老师本身的音乐能力和水平。

不过对于乐队合作课的其他部分,则相当的有兴趣,跟几个与会老师讨论了一下,大家的关注点更多的集中在复调音乐、重奏课、音乐风格课、专项课程这几类。

复调音乐大多数集中的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巴赫,亨德尔,斯卡拉蒂等的作品比较常在钢琴初级作品中接触。因为中国传统音乐中主调音乐的主流地位,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国人对于复调的概念是没有的,这就造成了在音乐学习的初期,接触到巴赫的孩子们的老师,要大量的时间教授音乐的声部概念和体验。个人的钢琴教学中对这一部分也是下了大工夫,从让孩子辨别、跟随演唱每条声部,到孩子弹一声部老师弹另一声部,再到孩子自己弹一声部唱另一个声部,最终弹好二声部曲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乐队课的音响绝对是非常直观的体验,大中小弦乐器分别演奏不同的声部,奏出来的音响体验可以大大缩短孩子对复调音乐的接受速度。可惜的是本场讲座时间和设置问题,没有听到有关的课程。

重奏课在我进入北京的音乐培训机构的时候就已经构思过,包括跟几位同在机构的老师进行3重5重的排练和演出,到激励孩子们学习同样的曲目然后组织排练,虽然最后因为自己工作的调动,没有组织到最后的演出,但是整个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孩子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多了很多的乐趣和自觉性,几位支持孩子做重奏曲目练习的家长都是相对开通和不功利性的,这对我们进行的教学尝试是最大的帮助。在我们当时的尝试过程中,这样的课程能获得支持和运营的经费是我们遇到过的最大的问题,首先对于受众,现在琴童的家长有相当一部分学习的目标定向到考级,像这样曲目并不在考级范畴的课程,对他们来说投资学习就像是在浪费,这样的想法很遗憾;其次在于教课老师,投入排练的几位老师和指挥老师都是出于自愿免费和教学热情,中间因为各种打击而浇灭了不少热情,而只靠热情的公益我们无法推广,也很难延续。现在看到P&O的努力,一个已经有建制的课程项目,心里立升好感。虽然没在讲座中看到教学的示例,但是有这些想法跟收到的良好成效,却以足够燃起信心。

音乐风格部分稍显遗憾,P&O的排练和编配老师的想法导致听到的小步舞曲和风笛舞曲这样两首应该作为复调风格的作品完全没有体验到对应风格的部分。这种对作曲老师提出挑战的东西在设计上是相当艰难的,本不该苛求,但是对于已经小有建制的课程,却又不得不盼望。巴洛克,古典,浪漫,现代,每个风格对应着不同的配器和作曲技法的要求,在演奏上的音色韵律上也是要有不同要求的,这等于对编曲者,上课伴奏的乐队演奏员和指挥老师全部提出挑战。没有排练的措辞和编曲者考虑的角度不同等说法并不让人满意,也足够让人思考。在这样的有点贵族课程的课程设置里面,我们究竟可以做到多好?如果真的讲到音乐风格部分,已经是对于一个专业学生的要求范畴了,我们都能做什么?对于一个商人来讲,大概还要考虑需要多少投入,最终有能有多少回报?这些投入产出比是否会影响到他们对于这些课程的决策?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我本身,我渴望看到专精,但是对于他们,我不得不担忧,也许这些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