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云平台

成功人士子女教育的误区

2013-07-11 08:39 来源:易信使 收藏 举报

“富不过三代”,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言。“三代培养一个贵族”,是英国民间的一种传言。二者对比鲜明,但却折射出一个共同的道理,即成功人士(也可扩大为强势群体)子女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三十多年来本人一直在公办和民办的知名学校工作,因而围绕子女教育这个共同的话题,与众多的成功人士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一起分析讨论、一起思考探索;我们时而迷惘困惑;我们时而豁然开朗,我们共同面对失败,共同分享成功;我们并肩战胜困难,我们始终坚持教育。理论和实践证明:这个问题可从多个角度探讨。下文将从家庭、初等和中等学校的教育角度出发,仅就教育的误区这一专题进行探讨。

一、      成功人士的内涵和特征

1、成功人士的内涵

成功人士指由于某些因素,拥有获得较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的实力并运用实力,占有较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资源而在社会上处于有利地位的个体。

成功人士群体属于强势群体中最积极的部分。二者的共同点在是都占有较多的资源且在社会上处于有利地位;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不一定拥有实力。由于父辈的原因、由于先天占有区域优势或后天占有行业优势等因素,也可能占有了较多的资源。

成功人士是一个相对的和动态的概念。成功人士在任何社会及社会的任何发展阶段都会存在。而其外显标志之一是个人的社会地位较高,家庭的物质条件明显超越一般家庭。

2、成功人士的特征

成功人士的共同特征是拥有的机会或占有的资源依赖于自身所掌握的丰富学识和精湛技艺,来自于自身敏锐的判断,科学的运作,顽强的拼搏,持之以恒的努力。一句话,机会、资源来之不易,是其汗水、心血、智慧、技能的结晶。这个群体大致包含政界一定级别的官员;金融界、商界和企业界的经理层;艺体、文化界的明星;学术界的带头人;各行各业的大师、专家、业务骨干和能工巧匠;创造发明并善于转化的运用者等。

一句话,他们是人类社会稀缺的人力资源。

二、      成功人士子女教育的特征

就中国目前国情而言,以子女数量为标准,成功人士子女的分布状况可分为两类:一是政界,学界或国有企业、艺体界的成功人士,由于行业的特征和身份的要求,其子女多为独生,且部分是中年得子(女);二是部分民营企业和商界、艺体界等行业的成功人士,其子女往往为非独生,甚而家庭也会重组。

一般而论,绝大多数成功人士对其子女的教育有以下特征:

(一)、高度重视:回顾自己成功的经历,他们深知教育完全可能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事业追求,他们深知子女必须通过接受优质教育才能奠定坚实的做人、做事的基础,继承自己开创的事业或另谋高就。因此对子女的教育高度重视。相当多的成功人士密切配合学校,使家庭教育成为了学校教育的有效延续。

(二)、高期望:成功人士要求自己的子女进入各类“名校”,接受优质的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并在各个学龄阶段均出类拔萃的愿望尤为强烈。他们步入成功人士阶层本已实属不易,但总易纷纷卷入“完美主义”怪圈,希望、要求孩子一定要超越自己,去实现自己当年的高难梦想,成为同龄人中仅占百万甚至千万分之一的“精英”。

(三)、高投入:在子女的教育中,绝大多数成功人士在经费投入上往往十分爽快。他们不惜花高额资金,托“门子”,找“关系”,甚而在名校周围买房子,为孩子选择一所“名校”,或请家教;或者夫妻商议,一方放弃所钟爱的职业,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于子女的教育,甚而不惜将企业进行部分战略转移,或重新选择新的职业或岗位,以便更好地对子女进行教育。

(四)、方式简单: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加之工作的特殊性即成功人士自身往往整日整夜的忙个不停,成功人士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往往简单。它们倾其所能投入的主要是“权力”,“金钱”,而忽略时间、精力、情感三要素的至关重要性,忽视挤出必要时间,坐下来和孩子进行心灵上的平等沟通和交流。故常见其向老师如此抱怨:我供他吃香喝辣,给他买名牌服装,出钱让他上最好的学校,他为什么还学习成绩不好?成长不如人意?实质上是步入下文所提及之误区。

三、成功人士子女教育的认识误区

(一)、以自己的目标去强求、锁定孩子

事事皆有目标方能平稳顺利发展,这本无可厚非。但一般家庭做父母的,往往尊重孩子,或无能力去提供条件,做一些力所不及之事,反而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自立的宽松氛围。但成功人士将自己设计的目标,不切实际地强加在自己子女身上时,则往往适得其反。

如按照教育规律,初中升高中的成绩已较综合、全面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基础,部分反映出其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潜质(非全部素质)。学生本人已清醒地认识并提出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时,家长往往不听其言,将孩子当成胶泥,想捏成什么就捏成什么,无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于是乎动用自身的权力、钱财等资源优势,强行按照自己为孩子锁定的目标:知名小学-知名中学-知名大学去运作,误认为将问题困难一一排除,结果将孩子推入“火坑”。不但绝大多数学业成绩不见优秀,学习能力未有提高,更可惜的是身心受到损害,做人的自尊、快乐、成就感等荡然无存,为今后的健康成长终身幸福留下阴影。

君不见,每年中、高考成绩揭晓时,知名中学未上录取线的学生几乎全部是非正常录取的“钱学生”、“权学生”。

君不见,每学年,占各知名中学学生总数约1%的严重心理障碍者或自暴自弃者,多为非正常录取的“钱学生”、“权学生”;

(二)、以自身成长的条件、环境去“启发”、要求孩子。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对象有特定的指向性,主要针对“过去”的亲身经历者。有的成功人士往往张冠李戴,总喜欢滔滔不绝地向子女讲述自己的“当年”:学习条件是何等的艰苦,学习态度是何等的端正,学习成绩是何等的优秀。作为对比因子,再指责孩子。现在的学习条件是何等的优越,又赶上太平盛世,有吃有穿,玩得快乐,还有零花钱,也不做家务,怎么不知道珍惜?尤其是成绩怎么总是提不高呢?他们用几十年前自己学习生活时的方式来要求孩子,用那种过时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孩子,其良好的用心往往得不到回报。孩子或沉默不语,或明显反感,甚而拂袖而去。实质上,孩子对“父辈”的艰辛无任何亲身体验,哪来的感性认识。孩子现实面对的严峻的升学就业竞争,主要由此而产生的过重的学业负担,还有五光十色的社会诱惑,当父母的同样没有在儿时亲身经历,又怎能盲目对比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哲学原理,我们不应忘记。

(三)、以自己成长的模式去要求孩子

一部分成功人士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虽然成绩不好,甚而没读多少书,但抓住了历史机遇,事业有成。他们便以此类推,认为孩子成绩好坏无所谓,“树大自然直”,听之任之,轻易放弃为人父母的神圣职责,挤身于“放任性”家庭族。但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远非“当年”,信息庞杂,空间甚多,照《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卢勤的总结,孩子成长环境“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外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若在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下忽略正常的学习,多半结局堪忧。

而有的成功人士,其成长过程一帆风顺。父母操心少,学习成绩优。于是他们也冀希望于“少投入,高产出”。一旦孩子出现意外便百思不解。或一味指责孩子,无休止、无的放失的唠叨,或将邻居、单位的“乖孩子”与自已子女进行对比,越比自已越生气,孩子越沮丧;或干脆当着孩子的面埋怨老师、学校教学水平不高,教育缺乏艺术。如此下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完全不同步,不合拍,孩子的成长难免不受负面干扰。

(四)、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子女

这是成功人士最易进入的严重“误区”。退到孩子的层次去认识、思考世界,即使对老师而言,都有一定难度,何况对家长。但这恰恰是对子女教育时首要的,必需面对的一个问题。

相对孩子而言,成人的思维速度快,思维深度高,思维广度宽。较之于一般家庭,成功人士与孩子的差异则更大。成功人士另一个突出的个性特征是毅力坚强,目标一旦锁定后便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力量,执著地去实现目标。但孩子毕竟年龄小,阅历浅,更“要命”的是毅力差。以上两点本是人生成长中的正常规律。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屡见不鲜地目睹若干成功人士忽略了这一现象、这一规律,不自觉地用成人的,成功人士的标准去苛求孩子,步入一个个“严重误区”。

如每年小学一年级招生报名时,都有一定数量的成功人士用己标准去评价。认为小一教材太浅,内容太少,自己的孩子虽不到法定年龄,但数学、识字能力强,肯定没有问题。于是动用“权利”和“钱力”资源,改户口,托人情,违规将孩子塞进知名小学。殊不知孩子进校后由于生理、心理发育规律的制约,专注能力和专注时间有限,成长见识、锻炼机会少,结果往往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受到影响。且知识面的广度不足,身心健康发展慢,多数在实施“愉快教育”的小学高段已初见吃力端倪。坚持到初中、高中则因年龄小,阅历少而吃亏,影响全面发展的不胜枚举。甚而成人后,事业发展、家庭幸福都大打折扣。笔者跟踪研究了三十年,发现步入此途的70%到80%的孩子和家庭都为此付出了高昂“学费”,如当年蜚声中国大陆的中科少年班的宁铂、谢彦波便是两个典型案例。

又如初中升高中时,明知自己孩子的升学成绩离学校的录取线差50分左右,而按照学生成长规律,这50分“背后”反映的是学生的态度、情感、能力、基础的差异,更令孩子为难的是维持录取线的学校高中教学内容的难度、节奏都不可能针对他。但家长偏偏认为孩子与己一样聪明,一样毅力坚强,一定能“赶上去”,超过去,硬要将孩子“塞”进名校,推入“火坑”受煎熬。笔者多年的调查显示,除10%左右的孩子能做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保持一种“阳光”状态外,80%左右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没“赶上去”,而且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呈现严重的自卑状态,身心健康受损,甚而行为习惯“越轨”。

(五)、以自己的身份、名誉去要求孩子

成功人士往往是单位、一定社会圈子、区域内的名人。他们头顶、浑身上下都戴着、笼罩着耀眼的光环。因而他们很难以常人心态去认识,平静地处理问题,尤其是子女教育问题。“退后一步自然宽”在他们的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

因此,有的成功人士明明清楚自己孩子的分数,状态,能力,经过咨询也知道“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才是好学校”这一浅显道理。但头脑里根深蒂固的一个理念“我的员工、我的下级、我的同事、我的左邻右舍的孩子都进了名校,难道我这个当经理、董事长、上级领导的孩子还能进一般学校”总是挥之不去,“不就是多出钱吗?不就是多找几个关系吗?这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碟”。于是煞费心机地为孩子选了一个不适合的名校。他们总是不能战胜自我,迈不过“名”这道坎,跃不过“身份”这条沟,不仅本人为名所累,而且还拖累孩子走入“歧途”,跟着为名遭罪。

四、          成功人士子女教育的运作误区

成功人士在为其子女教育运作、操劳中,易步入以下三大误区:

(一)、错过对子女教育的最佳时机

跨进小学校门,升入理想初中,考入适合高中,面临小伙伴的分手和多样化选择,多数孩子有许多困惑,也有美好的憧憬,最愿与父母交流、沟通,获取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此时本是为人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

称职的父母总是花一定时间、精力,提前进行学习,调研咨询。小学由父母决定,初中和高中则反复与孩子进行讨论,并听取孩子小学、初中班主任和校长的建议,最终达成共识。即使是个别性格随和的孩子,父母也注重培养其主动精神、独立人格。并与孩子共同制定适合的计划、新打算,为进入一个陌生的成长场所,人生的重要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相当数量的成功人士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坐下来与孩子交流、沟通,也不屑听取班主任和校长的建议。而是自作聪明地用“权力”、“金钱”开路,包办地或完全由着孩子不成熟的任性为孩子选择学校。

一个严肃的话题被庸俗化了。一个与子女进行良好的情感沟通,一个提升子女认识,判断能力的良好机遇失之交臂。一个尊重教师,尊重教育,信赖学校,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共同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大好机遇被错过了。这也为孩子滋长更任性,不珍惜学习机会,不尊重老师,甚而校长的不良习惯埋下了“定时炸弹”。而引导教育孩子学会自尊,学会选择,学会与人共处,学会自主本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首要课题。

(二)、选错依靠、依托教育的对象

成功人士为子女教育而“择校”的根本目的是选择“优质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的最根本要素是优秀的班主任、任课教师,校内分管教育教学的干部,优秀的学生群体,教育专家等人力资源。

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成功人士“择校”时选错了对象而步入

误区,其具体表现为:过分相信、依托所谓的“重点学校”品牌。抛开上文提及的孩子与“品牌”最低门槛的差距,从另一角度分析。就中国目前国情、省情而言,所谓“国重”、“省重”学校的数目占全部学校数量的百分比高达70%左右,重点已失去了它的数量标准;另一现状是,由于盲目“大跃进”似地“扩大”优质资源,不少所谓的“国重”、“省重”一个年级由历史上的长期4个班或6个班,两、三年内便扩大到十二甚至二十个班、三十个班,师资水平,生源素质,管理水平,基础设施远远达不到基本要求。正如一位校长所言:一点茶叶泡一杯茶,清凉香甜;但突然倒进大量的白开水,则味道大变,茶之不茶也。再则,有的所谓“重点”,由于多种原因,早已是昨日黄花,名不副实。综上所述可知,当有的成功人士津津乐道有本事为孩子选择“名校”时,其实只是选择了“皮毛”。

时下为子女择校的另一常见现象是:有的成功人士或大摆“宴席”,校长、老师被强行请到作陪;或封官许愿,或施之钱财,感谢“中介”、“托儿”。尔后便不闻不问,以工作忙为借口,孩子三年学习结束时还不知班主任、任课教师是谁。在孩子“择校”问题上,其依靠的是“中介”、“托儿”。如此本末倒置,显然选错了依靠、依托对象,孩子怎能健康成长。

(三)、盲目“追风”,送孩子出国。

据资深人士分析,国外的大学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入门难,毕业难;第二类是入门易,毕业难;第三类是入门易,毕业易。第一类学校数量甚少,基本招收国内大学毕业生及其以上学历者;第二类数量较大,“广种薄收”;第三类实质上是社区学院,仅相当于国内的高职学院或专科。国内出去的中小学生主要就读于第三类学校,至于语言学校就更不值一谈了。

出国深造是出国后的一种社会现象,而非唯一社会现象。出国深造是学生成长的路径之一,而非唯一路径。据中国中小学生出国的大量统计数据分析,深造的恰是少数,多数仅是“中造”或“不造”,其不少人匆匆一、两年便打道回府。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家庭的成熟、理智、准备充分,出国深造的比例日益增大。

事实上,把出国求学比做“洋插队”是较为贴切的。出国求学,除了需要成功人士家庭普遍具备的较强的经济实力这一要素外,更重要的是孩子自身应具备四要素:国外基本认可的语言基础;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较强的生活自理、自控能力;良好的生理、尤其是心理素质。

在相当部分成功人士眼中,总认为钱是最重要的,轻信“中介”乃至个别媒体的宣传,使他们误认为国外的学习要求简单,只要自己付学费,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出国门就万事大吉了。迫于未成熟的子女想逃避国内激烈的高考竞争的不当的强烈要求,或抱着“别人的孩子都出国了,我的孩子怎能不出国!”的意气用事的念头,成功人士中强迫子女出国或满足子女的要求让子女出国者大有人在,其结局是其子女成为打道回府或“不造”的主力军。这是成功人士的子女教育中步入的又一严重误区。

现实中,成功人士中对子女的教育很成功的案例也比比皆是。但那不属于本文研究范畴。联合国的官员中说:“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人们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高度关注,进行了颇有广度、深度,成功探讨,研究之基础上,本文对成功人士子女教育进行探索,希冀整个社会更有活力,更为和谐。不当之处敬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