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到处都是为孩子们准备的娱乐节目、游戏、戏剧,到处都是孩子,但在往常的双休日,却很少能够看到这样到处都是孩子的场景。就像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描述的那样:在文化传播中,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幼儿园的创始人、德国的福禄贝尔1837年时就说,3到6岁的孩子应该是没有书本的学校,唯一的任务就是游戏。但现在,3到6岁的孩子在到处参加培训班,到处都是焦虑地一心想要“帮助”孩子长大的父母。
谁该为孩子消逝的童年快乐买单?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张明红教授给出的建议是:父母们要把孩子的时光还给孩子,试着跟随孩子一起长大。 ——编者
不久前我去一所幼儿园为大班的孩子进行幼小衔接教育。老师让孩子们画即将成为小学生的自己。结果70%的孩子画了不快乐的画,主题包括:我上课迟到怎么办?被老师罚站怎么办?老师很凶怎么办?我上课和同学聊天被老师批评怎么办?我不会回答问题怎么办?……只有一个孩子说,小学了我可以写作业,很开心!放学时,老师就问这孩子的家长是如何与孩子交流的。家长说她常常对孩子说,终于盼到你可以背着书包进学校,妈妈等这一天很久了,说明你长大了要成为小学生了。和幼儿园的小朋友每天回家工作就不一样了,他们搭积木,而你会在自己的本子上搭积木,你去架构所有的思想,让老师了解你、知道你掌握了多少。孩子觉得,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我不要写作业?可见,低龄孩子的快乐与否很大程度上与父母有关。
爸爸妈妈应该跟着孩子跑
其实,人人都有起跑线,有些人早一点,有些人晚一点。比如卡尔威特直到3岁才开始起跑——0到3岁期间,他都不会说话;3到6岁时不仅会说话了,还可以说6种外语;9岁时6种外语到了娴熟的地步。当时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教授不相信,考完他后说,这个孩子应该来读大学。结果他14岁时就拿到了数学博士,21岁被大学聘为正教授。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起跑的时候,有些人早有些人晚,有些人先快车后慢车,有些人先慢车后快车,因此面对别的孩子的成功,家长淡定吧。
家长一定要清楚孩子擅长什么,绝不能让教育的大环境把所有的孩子“一刀切”。现在小学老师常说,“我要让你的孩子和别人一样”,其实这并不好。我曾经驳斥我儿子的小学老师,我说“我和你就不一样,我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没关系,我就要他和别人不一样”。家长千万不要变成孩子的累赘,在老师的鞭策下跟着老师一起赶孩子,这是不对的,家长要跟着孩子跑。
家长要教育孩子,就要先教育自己。很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候给孩子灌输很多知识,但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发展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和想像力。而且孩子越小,需要家长做的“功课”就越多,这些功课并不是教孩子。
英国在2000年曾经做过实验,把140对家长分两组,每组70个孩子。一组定期教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让他知道孩子在每个阶段该如何发展。还有一组则随便家长如何教育孩子。2007年这些孩子7岁时,科学家发现受过育儿教育的家长抚育的70个孩子,有9个智商超过了130,另外一组一个智力超常的都没有。而且前一组孩子平均智商高于后一组15个月。这说明孩子早期开发要遵循科学规律。
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根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特点和发展的需要。比如,5、6个月的孩子有口腔探索欲,他喜欢把所有的东西放在嘴巴里,这是他最早的学习方式。如果你禁止他探索,那孩子以后对新生事物就会很难接受。
孩子小时候要给他足够多的刺激,比如,国庆节放焰火,很多家长抱着孩子,看到烟花就说:“快看”、“好看”,看一个小时都是说这些,这对孩子能够形成脑细胞的刺激吗?有的家长就告诉孩子“五彩缤纷”、“姹紫嫣红”、“星星闪烁”、“海棠花开倒挂金钟”、“像大火球”……还有的家长带孩子看,但什么都不说,孩子一说,他还说“烦,话怎么这么多?”如果你不让孩子说,那他就都习以为常了。家长必须要给孩子大量语言刺激和手的刺激。
家长小心自己的控制欲
影响儿童大脑的,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家庭的情绪、情感氛围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大脑发育。在轻松、快乐、幸福的家庭中,孩子的大脑发育会好,因为有合理的营养,有和颜悦色的教育方式,父母也会给他提供很多教育资源。
母亲的性格也很重要。要选择一个性格好的妈妈,至少是与人为善的妈妈。孩子性格中绝大部分东西和母亲有关,尤其是情绪、情感。
另外要小心家庭功能紊乱。家庭的功能就是亲子教育,两代人间的教育。现在父母不做父母,爷爷奶奶做父母,爸爸妈妈是过客。很多家庭,孩子一个星期5天在爷爷奶奶家,还有两天外婆带,爸爸妈妈就是看一看。上次我看到家长带孩子出去玩,孩子连玩都很焦虑,上了滑梯,眼睛还要偷看爸爸妈妈在不在,因为爸爸妈妈总是在他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溜走,他没有安全感。连玩都焦虑,能发育好吗?
还有强迫性养育风格。家长控制欲强,强迫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对孩子所有的东西都限制,最好是代替孩子思想。有一个孩子被爸爸带到美国访学一年,妈妈每天晚上6点视频,第一句话就是“想妈妈吗?”孩子说“想”。“作业做完了吗?”“做完了”。“不要看电视,早点睡觉”。几天之后,孩子上来就说:“妈妈我不想你了,作业做完了,电视不看的。”妈妈很伤心,说孩子没良心。这就是强迫性的养育风格。到了初中,家长说我为了你好,限制你打电话的时间、限制你看电视的时间,孩子完全没有自我,在各方面自主性都很差。
还有的家庭两个极端,热暴力和冷暴力,这也会影响大脑的发育——持续性的压力会使得大脑产生器质性变化。我们都知道,前额叶皮质和海马区,长期的压力会导致什么?孩子会不说话。还有是记忆断裂,前学后忘,说话断断续续、结结巴巴,语言开发得晚。大家都知道,压力很大时,我们常常用不说话保持自己的心理安全感。孩子如果紧张得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会吼、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就会一直有压力。我们要减少孩子的压力,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轻松、快乐,不是谈谈而已。
语言能力直接受家长影响
孩子的语言也受到家长文化程度的制约,美国1995年的一项研究调查了44个家庭。在孩子0到3岁之间,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3年中为孩子用过的词汇有4500万个,而蓝领父母3年中用过的是2600万个,领救济金的父母是1500万。研究者写了一个报告叫“3000万的差异”。首先看到的是语言差异,然后就是智力发展、学业程度、人际交往和成就的差异。如果你早期和孩子有很好的互动,不仅促进他的语言发展,还促进他各方面发展。受过高等教育父母的孩子,3岁时可以达到1200个词汇,而蓝领父母教育的孩子达到500、600个,领救济金的父母教育下的孩子是200到300个,孩子的语言不丰富,也会影响认知。
德国不主张学前教育,但早期有3样东西必须做。第一是社会尝试,待人接物,爱惜物品、节约资源,公共场所的规则,包括自我保护,安全意识,这些都是必须要教的基本内容。第二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第三就是情商的培养。愉快的情绪、情感的培养。并非我反对孩子学外语、学钢琴,关键是孩子有没有这个动机,他愿不愿意学。有的孩子一到了钢琴那边,像着了魔,手指流淌,忘我了,这是学习带来了快乐。
数理逻辑能力不是唯一标准
很多时候,孩子是否能成功,家长都用数理逻辑智能或者是用其他智能来衡量。比如有的孩子绘画很差,说明他的空间视觉智能比较差,但他的数理逻辑智能和语言智能可能非常好。有一次幼儿园里,老师让大家画海洋动物,这个孩子画了一团墨。他说我画的是章鱼,章鱼在一团墨后面,遇到敌人攻击,就喷了一团墨。虽然不是令人满意的作品,但他交出了丰富的想象力。下一次,老师让他们画美丽的冬天,他画了三个黑点,老师问这是什么?他说,这是北极熊在雪地上,就是两只眼睛和一只鼻子。按照单一智能衡量,这个孩子肯定只能得大叉,但老师一样觉得他也是聪明的孩子。
哈佛大学曾经做了一个研究,显示缺乏父爱的孩子,数理逻辑很差,数学成绩会一直不理想。缺少母爱,在社会学、情绪情感会比较差。而爸爸的职责是什么?跟我玩。在游戏、冒险、探索、动手能力、动作发展、思维能力发展方面占绝对的优势。妈妈呢?交流。亲孩子,说话。爸爸更多是和孩子玩,在游戏当中是孩子的玩伴、陪伴和竞争者。现在没有同伴竞争,爸爸吃东西快,孩子就会像抢一样。
孩子虽然天生各有不同,但是很多时候是父母在给孩子做加分和减分的,也就是你孩子的社会性表现,是父母做加分和减分。像早期开发孩子的大脑等等,不能想当然地拔苗助长。另外,我们一定要注意,即使爱孩子也不能作为控制孩子的筹码。很多妈妈说:“你看我为你做这个,我为你做那个”,其实这话没有必要说。爱孩子是天性,教育孩子是你的责任。我们要让孩子开心、幸福。我们要了解他的童心、童趣,发现他们喜欢什么爱什么,最合适的启蒙教育来自于家庭,最优质的早期保教离不开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