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云平台

未成年人网络社交化成趋势 家长多称弊大于利

2013-03-07 11:48 来源:易信使 收藏 举报

对于成年人来说,网络时代的来临是场大变革;对于孩子们来说,网络是他们一来到这个世上就看到的生活。

日前,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发布了《2011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社交网络运用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该机构6年来第五次发布同一系列报告。

本次《报告》对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基本状况、网络热点关注情况、未成年人网络社交、微博使用等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出未成年人网络生活的新特征和新动态:“微博成为未成年人网络社交新途径”、“网络环境改善不大”、“家长对孩子上网态度依然保守”等。

“热衷网络社交是对认同感的需求”

《报告》选择了2011年网络热点问题——“网络社交”作为研究专题。调查数据显示,有66.5%的调查对象使用“qq聊天”,有15.6%的调查对象使用人人网,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的使用比例分别为18.8%和11.4%。

“社会在网络化,网络同样在社会化。孩子们的网络社交是这个大趋势的一部分。”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新媒体事业中心副主任季琳认为。

报告分析指出,未成年人参与网络社交主要通过qq聊天和qq空间。近一年,微博也成为未成年人网络社交的新途径。

北京中关村中学初一女生李诺告诉笔者,“班上的同学基本上都用手机上网,用得最多的就是qq”。该校高二男生雷逸则表示,自己经常上的社交网站是人人网。“微博也很有意思”,他说,“可以让我接触到最新鲜的消息”。

“社交网络在未成年人中运用非常普遍,其背后是孩子们对表达的需求。孩子们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也越来越紧密。”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斌艳表示。

中国青少年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则认为,未成年人热衷网络社交,源于孩子们对认同感的需要,“到10岁左右,孩子对同伴认可的需求已经开始强于对家庭成员认可的需求”。

幼儿上网越发普遍,是此次调查的又一重要发现。《报告》指出:“若以7岁为界,那么学龄前儿童上网比例达26.2%。随着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的流行和普及,幼儿触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现实,‘小小网民’需特殊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幼儿上网在很多情况下是无意识的,受父母上网的影响。

中科院幼儿园大班小朋友琪琪的妈妈说:“宝宝玩得比较多的是ipad,我经常会下载一些早教类的游戏给她玩,促进智力发育。等孩子再大一点,我们也会对她的网络接触有所控制”。美国留学归来、目前均在中关村工作的刘心、赵青夫妇表示,有必要让孩子从小接触网络。“美国中学都用ipad教学,我们不能落后”。

不过,孙云晓特别提醒家长们,幼儿上网需慎重。“研究显示,9岁之前,面对面接触更有利于小朋友的身心发育”。

此外,在季琳眼中,“专门针对孩子们并且有广泛影响的网站不多”是引导“小小网民”的主要障碍。“虽然近两年出现了腾讯儿童、摩尔庄园、未来网等越来越多专门针对孩子的网站,但离真正占领孩子们的内心,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正因如此,“促进建立一批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站”,已成为调查者着力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

“家长因为‘失控’而恐惧”

报告还指出,6年来的调查数据表明,多数家长倾向于认为孩子上网弊大于利,态度几乎没有变化。“家长态度依然保守”这一结论,在众多的新变化、新趋势中格外显眼。

家长的担心自有其理由。中关村中学一名初二学生的家长林女士每天下午都会到中学门口接孩子放学。“学习压力这么大,上网很耽误时间。我只在节假日的时候让他上上网”。

另一家长则表示,“网络会让孩子在判断时跟风”,“缺乏自己的思考”是她限制孩子上网的原因。一旁的刘女士则无奈地表示:“没办法呀,她偏要上网,我也不敢批评她;越批评她,她反弹越大。”

在孙云晓的眼里,家长的担忧可以理解。“网络带给孩子们的世界太广阔,家长是因为‘失控’而恐惧”。

杨斌艳则认为,家长的担心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新闻媒体对孩子上网负面影响的渲染。一些青少年负面新闻,如成绩不好、出走、学坏、被拐卖……都和“网络”连在了一起。“事实上,这些新闻反映的仅仅是个案”,她说。

杨斌艳认为,家长担忧的背后存在一种预设:互联网世界和现实世界是完全割裂的。其实,网络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青少年学习成绩不理想、出现暴力行为等现象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互联网可能只是因素之一,“家长们需要从更广的角度衡量孩子的成长,不能只从是否使用互联网上找问题”。

有趣的是,调查显示,很多学习好的青少年也是互联网的活跃用户,这与许多家长的固有想法不同。孙云晓认为,21世纪,学生们最重要是管理知识、筛选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不是知道知识,而是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知识。“网络是训练孩子们管理知识、筛选信息的有效手段之一”。

另外,专家指出,家长们不能低估孩子本身的判断能力。调查显示,很多孩子能分辨信息源的好坏,对信息的真实性也能做出自己的判断。例如,此次“网络社交”专题调查显示,孩子们很少与仅通过网络认识的朋友线下接触。他们仅会使用社交网站拓展熟人联系之间的渠道,警惕性相当高。

刘女士的女儿王琦说:“我的qq好友多为自己的老师和熟识的前辈,跟他们聊天能学到好多东西。我不太愿意跟同龄的孩子们聊。”

网络的确也给孩子们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宅”的习惯,不少孩子因为“宅”在电脑旁,减少了户外运动,也减少了与他人的交流。

“孩子的社会交往过程应当尽可能地多样化、复杂化。真实生活中面对面的接触,孩子能从对方的眼神、动作、表情、情感、语言等各个方面获取信息,这是网络交流不能替代的”,孙云晓认为。

“要减小负面影响,更应该通过发展现实中的娱乐和交流来实现。若因此限制孩子们的网络生活,对他们是不公平的,是因噎废食”,季琳说。

“运用新媒体为孩子成长和发展创造新条件”

2006年“六一”前夕,在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和国务院新闻办等部门指导下启动的“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正是这项工程的第一项内容——调研工作。“只有了解了孩子,才能了解孩子需要的东西。”全国少工委副主任、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李文革说。

“请注意,网脉工程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对不良信息的规制。”在采访中,季琳多次用同样的语气强调,这是社会公众的普遍误读,“更主要的是让孩子们更方便地上网,真正地用好网,发自内心地觉得上网好,即所谓‘好上网’、‘上好网’、‘上网好’”。

杨斌艳同样提醒道,“对网脉工程和未成年人上网问题的理解,一定要放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大环境中来”。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推广,政府、社会和公众对互联网的认识逐渐加深。网脉工程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动的。

“如何真正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互联网技能,并以此发展自己的思维和能力,使他们在互联网使用方面不落后于这个时代,不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孩子,这是我们共同的希望。”杨斌艳说。

因为调查实际执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对于农村孩子的调查还很难开展,但调查团队同样表达了对农村孩子的关切。对于城镇孩子们来说,上网与否更多考虑的是安全、健康、科学等因素,而对于农村的孩子们来说,能否有效接触互联网,却是生存与淘汰的问题。

杨斌艳认为,时代在变化,“我们不能用我们的童年生活来衡量现在孩子的生活。对于成年人来说,网络时代的来临是场大变革,但对于孩子们来说,网络是他们一来到这个世上就看到的生活。”这位3岁孩子的妈妈总结说:“孩子们是网络的‘原住民’。”

季琳说:“我们一直在问自己,研究未成年人的网络问题和研究成人的网络问题有什么区别?”

“孩子既是现在更是未来,我们既要积极应对网络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带来的挑战,更要努力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为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新的条件”,李文革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文内学生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