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这—次有幸到武汉的两所名校学习,在华中师大一附中的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在教学楼的入口处可以看到醒目的几个大字——把时间还给学生,这体现了他们的一种教学理念,后来,听了他们特地为我们开设的6节课,其中有一节是特级教师殷希群上的。他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充分体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的理念。
一、七分钟不说一个字,忍得好
上课始,教师只说了五个字“先做一道题”,然后在黑板上写出题目:
已知z=2-i,求z6-3z5+z4+5z3+2的值。
在之后7分钟的时间里,教师没再说一个宇,教室里除了听到学生在纸上演算的沙沙声之外,静悄悄,在这7分钟的时间内,所有的学生都在埋头演算,没有做其他事情的.我听课不计其数,几乎没有看到过有教师像殷老师这样做的,这就是殷老师与一些教师的一个不同之处,也是高明之处,在学生埋头演算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室中巡视,能够观察到每一个学生都在做什么,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能够适时介入,给予必要的指导。
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一个普遍现象是,教师把题目往黑板上一写,不到一两分钟,甚至几秒钟,就开始“启发”“分析”,而此刻学生甚至连题目都还没有看完,更谈不上弄清题意,也谈不上有自己的思考;有的教师也注意到应该让学生先想一想,但是所留的时间却很少,同学们刚刚开始的思考被打断,只好听教师讲,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即便想自己独立思考完成的,也难以忍受教师发出的噪音,教师的所谓“分析”也基本是做题给学生看,而且对技巧津津乐道,对那些看起来比较“笨”、容易想到的“大众化”方法却不屑一顾,整个过程很少有学生的参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在教师滔滔不绝地演讲过程中,学生并不需要动手,爱听不听,看窗外、看天花板的有,做其他学科作业的有,甚至还有用手机发短信、照镜子的,由于教师自己忙着演讲、忙着演算、忙着板书,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也无暇发现,无暇进行教学管理。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不愿意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讲得多的现象,在当前教学中很普遍。
教师提出问题后,首先应该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不要帮他们读题目,读题是解题的重要环节,不要与学生争这个机会.再说,在高考考场上,教师也不可能帮学生读题目,认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全班整齐划一,教师要耐心,要忍得住,舍得给学生留时间,课堂教学急不得!教师不耐心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导”得多,“牵”得多,代替得多,不要忽视了是谁在学习!是他们在学习,不是教师学生力所能及的事就让学生自己去做,不要越俎代庖,这是教学的一条原则。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机会让给学生,当然不是指所留的时间越多越好,也不是指教师就不要讲,放任学生,不走极端,关键在于要恰当,要适时介入,比如,问问学生做完了吗?有不会做的吗?哪里有困难?等,讲什么?讲学生有困难的地方,如果学生都会了你还讲什么呢?你讲那些他们不会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学会.怎样讲?解题教学,一般应该按照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来进行,或者至少做到九个字“有什么?干什么?怎样干?”教师要讲如何分析每一个条件,揭示它的本质;数一数有几个条件:画个图、列个表理解条件;初步估计或确定条件的使用方法;关注条件之间的联系等,也就是弄清楚“有什么”。明确任务,知道要干什么,增强目标意识:能否把一个大的任务分解为几个小任务?能否转化成另一个任务?等等,然后再思考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制定一个大致的解题方案,教师应该在每一道题的解答上给学生做示范,暴露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不是把解题过程抄到黑板上去,做题给学生看。久而久之,他们便向你学会了怎样解题。许多教师开口高考,闭口高考,却不想一想学生在高考考场上到底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对概念的理解、知识的熟悉、方法的掌握、思想的领会,靠的是通过你的教学,他们已经“学会了思考”。而不是反复看着你解题,复制你的解题过程,尤其是那些只能欣赏难以复制的解题技巧。教师要讲通法,绝不能在学生面前耍技巧。再说那些技巧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如果是,你就应该暴露是怎么想出来的这一思维过程,化巧为不巧。教师要帮助学生端正解题行为,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要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机会让给学生,是因为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不是教师(虽然教师也得到发展,但主要不是发展教师),学习是学习者的体验、感受、感情,就应该让学习者亲自动手做,亲自动口说,亲自动脑子想,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强调要真正学会——地知此事,需要“躬行”,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并不是将现成知识简单地“登记”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去,而是要经过一系列的积极的思维活动,这说明,即使是接受式学习,也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主动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教师要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减少依赖性。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涉及的知识点可能并不多,但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运用能力要求却很高,甚至要求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鉴于此,就需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不理解就无法迁移,无法运用,而要理解知识就必须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要形成技能,提高能力,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操练,就必须有学习者自己的动手实践、亲身参与,就需要独立思考,要运用知识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方法,接受某种思想的指导,方法、思想的形成又需要一个过程,不是简单地可以通过告诉就能够解决的,教学教学不是“告诉教学”!学习是任何其他人都代替不了的,不能以为还是自己讲来得痛快,耍操练,要独立思考就需要时间,教师应该自觉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来操练,来思考、来表演、来张扬。
二、不仅向学生要结果,更要过程
7分钟之后,同学们都基本有了结果,上黑板板演的两个学生也做完了,教师开始组织交流。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同学的解法。其主要过程如下:
生1:原式=
生2:原式=
师:结果是2吗?是2的同学举手,有没有不同的解法?
寥寥数语,了解了情况,征求了意见。让没有上黑板的学生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而不仅关心答案是不是2。同学们都得到了答案,教师却故意装起“傻”来。
师:××(指生1),你是怎么想到这样做的呢?尤其是怎么想到弄出个z2-4z+5来?把过程告诉大家。
生1:由z=2-i,把它作为一个系数是实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z1=2-i,那么,还有一个根就是z2=2+i。根据与系数的关系,有z1+z2=4,z1z2=5。于是,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z2-4z+5=0。设法从z6-3z5+z4+5z3+2中把z2-4z+5分离出来,它是零。
师:直接代人,虽然可以用三项式定理来计算,显然太繁琐,他(指生2)的方法像是古代的泰九韶算法,也很好,也获得了结果。
生2的解法有他独到的思堆过程,也许真的是从“秦九韶算法”获得的启发,不让他们来展示哪能被发现?
“你是怎么想到这样做的呢?”“怎么想到弄出个z2-4z+5来?把过程告诉大家,”殷老师不仅向学生要结果,更向他们要结果、方法产生的思维过程,重视过程的教育价值,没有过程就没有思想,思想在过程当中,正如殷老师所说:“他们都在寻求一种整体代换,合理地利用条件,而不是直接代进去陷入繁琐的计算”,既关注任务又关注条件,是既有分析又有综合的数学方法,
数学是思维科学,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要把思维教学落到实处,就应该注意挖掘结果背后的思维过程,这思一维过程又往往是“渔”,是“宗”,是思想。
不仅要向学生索要思维过程,教师也要向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不仅要暴露成功的思维过程,也要暴露失败的思维过程,暴露由失败走向成功的思维过程,暴露思维过程的教学,往往让学生感受到的是自然,似乎都在意料之中,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经验发生了对接,是师生之间的心理共鸣,学生的感觉是,孝师能够想到的,我也差不多能想得到,这就对了,待高考的那一天,教师在考场外能够想到的,学生在考场内差不多也想到了,如果经常让学生感受的是“老师你想得真好,要让我自己想,怎么也想不出来”,那当然就糟糕了,教师在考场外能想得到,学生在考场内怎么也想不到,这怎么可能取得高考的胜利呢?要取得高考的高分靠什么?一个重要的依靠就是终于向老师学会了怎样解决问题,
许多时候,题目做完了,结果出来了,也就结束了,说“为结果而教是当前解题教学的十分普遍的现象”绝不是夸张,解题当然要获得结果,不为获得结果的解题教学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只是为了结果而解题就背离了解题的目的,尤其是中学数学中的解题教学,学数学要做题目,这是司空见惯的,但是却很少有人思考“为什么?”做任何事都有目的,目的不明确是肯定做不好那件事的!我认为,解题的目的是为了理解概念、熟悉知识、掌拥方法、领会思想、发展思维、学会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教学应该围绕着这个目的来展开,我还认为,解题教学的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弄清题意(包括分析条件,明确有 什么;明确任务,知道干什么等),寻找思路,制定解题方案;第三部分是实施解题方案;第三部分是回顾、反思。而许多解题教学的过程实际是,第一部分轻描淡写,第三部分基本不做,“狠做”第二部分,而这个“狠做”,也不是在第—部分基础之上的狠做,不讲解法产生的思维过程,只是呈现解答过程,而我认为,第二部分不是该教师来做的,应该由学生来完成,这就是说,该教师做的教师不做,该学生做的教师抢过来做了,教师应该认真做好第—部分。也就是,教会学生面对一个新的问题,该怎样去一步一步地分析,该怎样去转化等等,但是,分析得好不等于就已经做出来了,要完成解题的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谁去走?应该出学生去走、去实践、去经历,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教师再适时介入,帮助学生克服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学生—道走向终点,因此,我不赞成教师“做”给学生看(这是教师最容易做的事),但是赞成教师“想”给学生听——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这也正是教师不愿意做也不容易做得好的,
解题后必须回顾反思!问题的解决大致分成哪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做了些什么?条件用到哪里了?用到了哪些方法?涉及哪些思想?等等,通过反思,才能发掘出那些可以迁移到其他问题解答过程中的东四(比如算法——解决一类问题的明确的有限的可行的步骤),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讲解题过程,更要讲思维过程;讲解法,更要讲算法;教解题,更要教怎样解题。
三、一堂课研究三道题,少而精
这堂课,殷老师只带领学生研究了3道题,这与我所见到的—些教师的解题教学过程不同,数量似乎少了—些,既不是说做的题目越多越好,也不是说做的题目越少越好,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问题,关键在质量,尤其是教学过程的质量。
殷老师每给出一道后,不仅给时间,而且都叫几个学生上黑板板演,这也是许多教师不愿意做的:怕板演浪费时间,怕学生在黑板上写得乱,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下不了课,怕这怕那就是不怕他们把问题最后暴露高高考的试卷上,板演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法,不知为什么现在教师用得不多,有的教师只叫—个人上黑板,当这位学生在黑板上做的时候,还一直站在他旁边看,为什么要板演?应该叫几个人来板演?板演时是—个人做同一道题还是各做各的题?板演后谁来评价?评价什么?都缺乏深入思考,对板演的目的不清楚,当然就用不好这个手法,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已经退休的特级教师王永健说“我在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教书,学校教室四面都有黑板,这些黑板不是为出黑板报用的,而是为了让学生上黑板练习用的,一堂课可以让两三批学生上黑饭,每批七八人,加起来有半数左右学生有练习的机会,”可见,这位老教师对板演津津乐道,我们为什么不好好运用呢?板演就是大家练习时有几个人在黑板上做练习,他们是同学的代表,这样可以暴露练习中的问题(问题是不可以遮盖的)。有错误可以及时纠正,避免重犯;有典型的好的方法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得自己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等等。学生板演后应当首先引导全体学生来评价,而不是首先由教师评价,这是他们互相学习的机会。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评价者,他们自己也一定会认真练习,否则无法判断别人做得怎么样。评价时当然要评价做得对不对?哪个做得好,好在哪?有时还要请板演的学生再来讲一讲,你的解法是怎么想出来的?甚至讲一讲发生错误的心路历程,让大家受教育。教师应当抓住来自学生的材料教育学生。
我更赞成殷老师这样,题目虽然少了一些,但是每一题都搞透了,从这几道题的解答中领悟了许多道理,而这些道理又可以迁移到其他题目的解答中去,把教育作用都发挥出来了。也许有教师提出疑问,其他的题(比如第4题第5题)不讲了。我的回答是“是的,不讲了。”你担心什么呢?担心丢掉的那道题会考到?那么,你讲过的题一定会考到吗?你讲的题即便会考到,你让学生记住你的解题过程、记住答案吗?因此,我们一定要把通过解题到底给学生什么,彻底想个清楚。
一堂课上得好不好,当然不是看题目做得多还是少,题目是做不完的!要把例题的教育作用发挥到极致,就一定要精心挑选、认真备课,对例题的各种解法(尤其是产生过程)、变式等了如指掌、教学中始终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放在首位,教会学生怎样面对一个新的问题,教会思考。
四、结束语
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研究解题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让我们改善解题教学的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解题训练的科学性,不再“拼力气”,不再傻练,减少盲目性,真正让解题训练成为思维训练,就可能少做些题也能学好数学,也能取得高考的好成绩,就可能把学生过重的负担减下来。
解题教学就是解题教学,与考试并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在前面我多次把解题教学与高考联系,不是功利,似乎一切都是为了高考,是因为,许多教师一谈起教学(也不仅解题教学)就谈高考。这当然不能全责怪老师,问题在于,对学生在高考考场上到底靠什么取得成功仍缺乏深入思考。
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把原本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把练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来观察、来归纳、来概括、来探究、来交流、来参与举例、参与定义、参与再创造……教师不要去占、去争、去抢,而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相关标签:华中师范大学特级教师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