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15年,与内地的交流愈发紧密。两地人来人往,到内地就读的香港学生是其中一支充满活力的群体。什么东西吸引他们到内地?他们对于亲身感受的内地有怎样的认识?近日,在北京读书的多位港生对中新网记者道出了自己的体会。
【交流】因吸引而喜欢
交流,让世界变得美好。香港学生赴内地求学,总归有一种东西吸引着他们,才使他们迈开双脚,离开自小生活的地方,适应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人交流。当他们过来内地一段时间后,发现原来自己已然是其中一员,开始用心欣赏这边“别样的美”。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翁愉骏已经在内地求学7年,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他自称已经不能完全代表香港学生的想法了,因为他在这边已经被同化很多。
谈到来内地求学的感受,他说:“刚开始也没有想太多,过来几年后,确实感觉内地发展的很不错,对自己来说,无论是自己发挥才能的机会,还是在这边结交的朋友,都感觉挺好的,所以,我决定在这边读完硕士,在这边待了这么久,北京都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而对清华大学外语系大二学生何洁玲来说,她来内地是基于对自己的了解,“大家知道在香港上大学的话,比较看重人际关系和课外发展,也就是比较注重成人的发展,但这种教育有优点也有缺点,因为忽略了做学术的根底,而内地的学术风格讲究严谨,我是那种做事比较认真的人,所以我就选择过来了。”
相比她在香港上大学的同学,现在已经有明显的不同。她说,她有一些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上学的同学,他们都玩得很开心,不会去想太多东西,但她现在如果是对语言学有兴趣就去研究,然后思考如何把知识与实际相联系起来,但香港的同学就觉得这样是想太多了,因此,她感觉,两者之间还是有挺大不同的。
“香港学生会去思考,会去批判,这是我作为一个香港学生引以为豪的。”何洁玲说,“因为我拥有香港学生的优点,现在我又很谦虚到内地来求学,确实能够学到很多东西。”
有些香港学生赴内地求学,是在对职业发展进行规划后做出的决定,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大三学生庞维邦便是如此。他向中新网记者介绍到,“现在很多香港企业家在内地打拼,很多东西都能够适应,但就是人际关系比较难,因为他们来这里根底不足,几年的相识肯定比不上别人几十年的感情,因此,我就想早点过来求学,适应这边的环境,这对个人的职业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杨若尘是中国人民大学大一的学生,她父亲是香港人,而母亲是江苏人,她3岁以前在香港生活,之后一直和母亲生活在江苏。虽然她是通过港澳台联考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的,但她自己非常倔强,又另外参加了内地高考,“我就是怕落人口舌,说自己是通过港澳台联考进人大的,因此,我也参加内地高考,我的分数也考过了人大的分数线。”
对于张嘉欣和梁海燕来说,他们都是香港城市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的交换生,在半年的学习生活中,也从不同侧面感受着内地。据张嘉欣介绍,当初到内地主要感觉自己应该学好普通话,而且感觉这边教学视野应该广阔一些,因此,就选择到内地来交换学习。
梁海燕也介绍到,因为她是学环球商业课程的,所以一定要到外面进行交流的,他们交流能够去欧美国家,也能够去亚洲其他国家,但他们同学大部分人都选择到内地,因为他们听学长说,如果去内地的话,在香港就业资方就会觉得你视野非常广,有能力做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