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许多家长又迎来了“心理高考期”。此间专家提醒,高考后两周是心理问题高发期,家长应警惕考后抑郁症的发生。
这几日,刚刚参加完高考的郑州姑娘小丽常常在家发脾气,父母和她说话都显得有些小心翼翼的,家庭气氛显得有些紧张。小丽的妈妈颜女士讲,小丽在郑州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中,平时的学习成绩不错,情绪还算稳定,但高考前一晚她突然失眠了,这让家里人都捏着一把汗。考试结束以后,小丽一开始尚好,但后来几天经常上网查询高考相关的信息,进入一些群里聊天,越聊越焦虑,脾气变得越来越不好,动不动就冲父母发脾气,有时候还摔东西。
据郑州12355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最近几日,中心的咨询电话一直很繁忙,大部分咨询电话都和刚刚参加完高考的考生有关。
中心主任袁林方介绍说,高考后两周是心理问题高发期,这几日做心理咨询的家长要明显比高考前的多。高考前,学校、家长、社会各方都在为高考的两天做准备,虽然紧张,但是有序。反而到了高考结束后,等待成绩的时期、成绩出来以后、等待录取通知书的那段时间,都会是一种“煎熬”,比考试前更难以承受,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袁林方说,这一时期,学生常见的心里问题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因为考试结束后,考生忽然放松下来,生活突然没有了明确的目标,每天醒来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有的考生觉得考试后可以放松了,整日就上网、看电视、出去和同学聚会,甚至夜不归宿、喝酒,做一些冒险的行为举动。还有就是,有的考生整日都被“考得怎么样?“能考多少分?”“别人考得怎么样?”“能不能上线”这些问题折磨着,在不知不觉中烦躁、抑郁等情绪接踵而来。尤其是一些追求完美的考生和复读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更容易放大焦虑,自己处在一个情绪饱和的状态,家长随意的一个眼神、漫不经心的一句问话,都可能点燃“炸药包”,引发一场冲突。
面对这些问题,袁林方表示,家长应该让孩子认识到,高考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生涯的结束,高考之后,上大学之前,需要做很多的准备,知识结构上的,能力结构上的,都需要花时间去储备。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去参与一些正规的团体活动,或者组织家庭温馨之旅,或者让孩子学一些技能,比如开车、做饭等,既能填充他的空余时间,又可以释放压抑的激情,同时为进入大学做一些准备。
相关标签:高考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