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已经不是个新鲜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了家长们的至理名言。随着“80后”父母的出现,初为人父母的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显得比较措手不及,不少家长提出这样的疑问:早教中心为什么这么神?它到底教孩子学些什么呢?新民晚报独家采访,为家长们支招——
何时开始学前教育最适合?
几位早教中心的老师表示,国外一些专家出现了提前让孩子学习读、写、算,开始正式教育的探讨和实验,但另有人主张早期教育应重在发展智力,也有人认为早期教育应向前延伸到孩子出生以前母亲怀孕期的胎教。还有人认为儿童智力开发应该在0-3岁之间开始,这就是右脑潜能的开发。除了在早教中心的学习外,不少老师认为,家庭教育对早教是否有效果,也有重大影响,所以父母也应成为早教很重要的一部分。
早期教育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一般说孩子6岁(入小学)之前的教育都属于早期教育(广义的早期教育),但一般宝宝在3岁时进入幼儿园,因此3-6岁宝宝的教育又称为幼儿教育。
那么,早教的教育内容和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有什么不同。首先,教育时间是随时随地,不分时间的;其次,教育内容以宝宝的运动、语言、认知、思维、交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逻辑思维等最基础的知识为主,通过游戏、玩具等的操作来完成;最后,早教的成果不是以要求宝宝认识多少字、会计算多么复杂的题来衡量的,衡量标准是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就是自我学习的能力及对于自身来说的创新能力。
孩子情商成为热名词
随着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变,以前从未想过送孩子去参加早教的家长也开始慢慢认可这种新颖的教育理念,有的家长选择送孩子去连锁的专业儿童早教机构上课,也有部分家长选择购买上述机构的早教产品自己回家教孩子。但是,很多家长仍然未能走出以前固有的教育思维和模式。
不少家长认为,早教就是要孩子变得聪明,读好大学,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其实,在早期教育这一方面,他们这种理念是错误的,培养孩子的性格、情商应该成为早期教育的大方向。
对孩子进行早教,并不是说要求他在短期内一定要完成多少知识点的记忆,也不是说一定要保证孩子能够学会多少个字,这个是不能够用量去衡量的,因为早教培养的是孩子的学习能力,这种潜能在6岁以前培养是最好的时期。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孩子性格的形成,思维能力、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形成,都可以在3岁时就进行培养。超过6岁之后,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习惯再来纠正,非常难,更别说开发其他的右脑潜能了。
情商教育主要是注重孩子的情绪能力,社会能力,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忍耐、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存在不少误区,例如妈妈要去上班,但怕宝宝会哭闹,经常会采用的办法是让其他家庭成员参与到与宝宝的玩耍中,然后乘宝宝不注意,就偷偷溜走了。这样做其实是不对的!当宝宝发现找不到妈妈的时候,会产生妈妈永久离开的错觉,这个瞬间会让宝宝很没有安全感。正确的方式应用较为夸张的语言、手势来向宝宝解释:妈妈有事要出去,暂时离开,马上回来,有了承诺为基础,宝宝就安心了。
培养孩子创造力是关键
“中国青少年想象力世界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 ”在一项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中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钢琴、绘画、跳舞……越来越多家长不惜重金让孩子早早参加各种培训班。相反,碰到孩子发呆、多动、内向……家长们却认为只是小问题。由于家长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往往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强制孩子学习,结果衍生出很多不利于宝宝成长发展的错误做法。
其实最好开发创造力的过程是在孩子玩的时候,创造力来源于对事物本质的了解,孩子们在玩耍的同时不断地对接触到的事情产生兴趣,再通过他们独特的观察能力,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才是创造力的源头,动手的过程是大脑思维获取知识的过程,鼓励孩子动手获得结果,大脑思维需要激发,需要有目的地遵循科学规律来训练培养。
相关标签:学前教育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