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所以成为公众热烈谈论的话题,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不仅因为它可以改变亿万考生的命运,寄托着万千家庭的梦想,而且对基础教育起着导向作用,被认为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和“指挥棒”。高考所担负的使命之重、所承受的压力之大,简直超乎人们的想象。
对于现行的高考制度,虽然褒贬不一、见仁见智,但在激烈的争论中,不少人形成这样一个共识:“高考制度可能不是最好的制度,但也许是最可行的制度”,因此不能轻言废除,必须坚持,必须改革。改革高考,重要目的之一是为高考“减负”,也就是使高考所承受的压力小一些,社会的关注度低一些,让高考变得平静些、纯粹些。这看似简单的目标其实是个“硬骨头”,多年来的事实表明,给高考“减负”难度之大,一点也不亚于给学生“减负”。
从目前的教育生态考虑,为高考“减负”,关键有两点:一是探索和完善多渠道多途径升学,实施高校分类入学考试,比如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可与现行的高考分开,从而改变“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状况;二是在统一高考的框架下,实行多元评价,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为高校招生选拔录取提供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然而,把“独木桥”变成“立交桥”谈何容易!上世纪90年代初,高中会考开始在全国推行。此举旨在用水平考试取代高考对基础教育的导向作用,减轻学生负担,减轻高考压力。可是,十几年过去,高中会考在很多地方几乎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没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加重了考试负担,基本上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再如春季高考,将高考由一年一次变成一年两次,目的很明确,既为学生升学拓宽渠道,也为夏季高考减轻负担。制度设计经过了反复研究论证,人们对此曾充满期待,可是没过几年,几个省份都偃旗息鼓,只剩下上海、天津还在坚持。高中会考与春季高考的式微根源何在?既有制度不配套、政策不给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原因,更是因为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人才选拔理念在作怪,长期形成的人才选拔机制有问题。
考察、选拔人才,仅仅根据一次考试的分数显然是片面的,在统一高考制度下,实行多元评价才是一种比较合理、比较科学的方式。比如完善高中会考,使会考成绩与升学挂起钩来;比如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评价结果成为升学的一种依据。这些做法,把高考一次评价变成了过程性评价,既可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素质和水平,也可以减轻高考成绩的权重。然而在现实中,这种减轻高考负担的举措却饱受诟病。不少人认为,在诚信体系尚未健全的社会,很难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这种观念的影响,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保送推荐制度等也受到质疑,似乎只有一次性高考才能做到公平公正。
高考改革决不能以牺牲公平为代价,在此前提下,改革人才选拔机制、拓宽人才选拔渠道,减轻学生负担,减轻高考压力,既是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高考改革的大势所趋。不论遇到多大阻力和挑战,高考改革都应当克难攻艰,坚定不移,给人希望,给人信心。
相关标签: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