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看到了一条消息很有些感慨。这条消息说的是张先生不理解小学生的儿子回答语文试题有那么多标准答案,甚至连写你最喜欢的一句话都要求固定答案,张先生举出了如下案例: 一,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想四年起故乡,于是吟起一首诗()。我看到这个题目之后和张先生的儿子回答的是一样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老师给张先生的儿子打了“╳”,自然我也是“╳”。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匆匆》这篇文章你最喜欢的、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张先生的儿子回答的是“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写的是另一句话,但老师给张先生的儿子又打了一个╳,我的也不对,标准答案是“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何一去不复返呢?” 这第三个例子更怪,老师让一句话说明∏的含义,张先生的儿子回答的是“∏”的含义是圆周率,而老师给的标准答案是“一个在数学和物理学领域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 张先生所举的例子,我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没有亲眼见过。但最近几年我也听了不少小学语文课,虽无相同案例,可是绝大部分的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把课前设计好的既定的某些理念、某些答案和思维过程硬塞给学生,或引导学生接受一种答案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张先生非常生气的发问:“小学语文不是与升学考试脱钩了吗?为什么还要强求一律?”我与张先生的疑惑是相同的。 我认为,既然小学语文已经和升学考试脱钩,其教学就应该、也可以做到充分体现祖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的特点。具体到教学上说,就是问题设计、答案选择和思考过程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而不应该也没有必要一定是一个答案,而且这个答案还是惟一的。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和数学、物理教学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语文教学没有那么多新知识和定义公式之类,更多是靠感悟、理解以及在占有丰富素材基础上的创造。有些语文专家企图把理科的公式化教学模式搬到语文教学中来,设计许多模式和作文几步法之类,其实是缘木求鱼。张先生所说的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种答案,其实是个挺好的开放性题目,既锻炼了学生思维,又提高了学生文学雅趣,但像这位老师这样一定要把学生套在一个框子里,强求一律的教学方法,久而久之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还堆积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烦感。小学语文教学不能这么教啊! 设计更多的多元化、开放性题目和答案,则对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材的编写者要有这样的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特点的理念和高度,打破所有题目必有答案,而且是惟一答案的陈旧思想。其次,各级教学研究人员要有这样的意识,主动的在指导和研究教学中把多元性和开放性作为一个教学思想引导教师开放性思维、开放性教学。第三,学校的校长和主任们同样要有这样的意识去听课、去检查、去评价老师的教学,从行政力量上给予肯定。如果没有上面这三个方面的努力,小学语文还真只能这么教。 当然,有了多样化和多元化的题目设计,最终还是要靠语文教师和课堂教学去实现,因此,没有语文教师的感悟、理解、提高、升华,即使有了好的题目设计,也可能把学生的答案置于死地。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例子,老师让学生写一篇有关《雪》的作文,有个同学写了这样一个比喻“纷纷洒洒的雪花像老天爷挠下的头皮屑。”本来是一个特别有趣的比喻,结果却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臭批一顿,全盘否定,学生哪还敢去遐想?瞧,语文老师的作用有多大! 开放性和多元化的题目,乃至语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师有更深的修养,更广的知识面和更大的阅读量,一句话,要求语文老师有更多的综合素质,以及更高的人生追求。文化学者吴祚来最近有一个建议,让中小学生学写微博,将一堂课的内容、一次郊游、一场电影都用微博的形式表述清楚,不用废话或谎话让孩子们编故事。我深以为然,当然做到这一点也是对语文老师和语文教学的更高水平和更高境界的要求。 语文教学的弊端众人皆知,它也是整个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难点之一,在当前应试教育没有根本改变,高考指挥棒作用依然十分坚挺的情况下,小学语文既脱离了升学指挥棒又相对远离中高考,应当有足够的理由和可能成为教学改革的试验田。 如是,我们的教学改革不妨就从小学语文教学少些标准答案开始吧!(王旭明)相关标签: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