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云平台

交通大学:百年传承“交”与“通”

2010-11-22 07:05 来源:易信使 收藏 举报

“作为交通大学的正统继承人,我们西安交大愿与上海交大据理力争。”这是一篇发表在网大论坛上的帖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样的争论到处可见。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学生或校友,纷纷搬出交通大学校史,以史料为证,据理力争,强调自己才是交通大学“正统”的继承人,争到不可开交之时,甚至演变成谩骂和人身攻击。“交通大学”究竟具有怎样的内涵和魅力,才使得两所百年名校为身份是否“正统”而争得风范尽失?

如果对中国高校稍微有些了解,就会发现以交通大学命名的远不止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同样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的北京交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以及位于台湾的新竹交通大学,究其发展历史,都可追溯到同一所学校——前身为南洋公学的交通大学。南洋公学成立于1896年,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在20世纪20年代后,国民党政府为了加强交通建设和教育,把南洋公学和唐山路矿学校(现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和北平邮政学校(现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联合起来,归交通部管辖,从此改名为交通大学。虽然南洋公学具有相当深厚的人文基础,但改名为交通大学后,学校的发展方向就定位为理工科大学。

当时交大的办学思路是建成“东方的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用的教材大都是mit原版,要求非常严格,能进交大的学生都是千里挑一的,交大的文凭就意味着金饭碗。钱学森去加州理工时,发现许多东西跟在交大学的一模一样,要求免修得到批准;茅以升从交大唐山工学院毕业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时,由于学习成绩优异,校方决定从此对中国交大的留学生免试入学。交大当时在美国甚至在全世界都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其辉煌的历史与耀眼的成就不仅是交大学生的骄傲,或许也是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两所学校为正统身份争论不休的原因所在。

在第二次的院校调整中,为响应国家支持大西北建设的号召,交通大学将60%的资源由上海迁往西安,由于两地距离远,不便统一管理,于1959年分裂成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学校。加上北京交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以及在战争时期迁到台湾重建的新竹交通大学,至此,“交通大学”从此变成此五所大学所共有的名字。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众多“交通大学”在中国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华东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以及由铁道学院易名而成的大连交通大学,究其易名原因,无非与交通大学在海内外享有的极高盛誉有关,改为交通大学,从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吸引生源。

无论是综合型的老牌交通大学,还是以交通类专业为主的交通大学,纵观其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共有的交通特色。

交通类专业实力雄厚

交通大学创立之初的目的虽并不只为交通服务,但在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中,交通类专业逐渐发展为交通大学首屈一指的特色专业。在老牌交通大学中,上海交大属于实力派,船舶、计算机、通信、管理科学专业都是全国一流。北京交大最强势的是交通运输类专业,其交通运输、交通工程都可排国内前三位,且在铁路自动化控制,通信与信息系统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产业经济学专业属于国家重点学科,侧重物流方面的研究。而在交通类的土木工程专业领域,北京交大则稍逊于西南交大,西南交大的铁路工程专业当之无愧地稳坐业内头把交椅,隧道工程专业可以稳拿榜眼,上海风光正劲的载人超导磁悬浮列车正是诞生于西南交大的交通运输学院。

对于这些在全国“数一数二”的风光专业来说,学校专业实力雄厚的同时也意味着较高的录取分数,像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这些综合实力较高的学校,每年在各省的录取分数线都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因此,对于希望报考交通类专业但考分不够高的考生来说,在兰州交大、重庆交大等新兴的交通类院校中选择特色专业也是不错的。如重庆交大的桥梁专业全国排名靠前,师资力量雄厚,且项目多、经费高,跟随老师认真学习的话收获一定不少。对于铁道院校来说,上海铁道大学和石家庄铁道学院在交通运输相关专业十分出色。

特色模式打造综合人才

由于高校改制和专业调整,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老牌交通大学调整为以工科为主的学校,但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浙大、复旦等综合性院校的迅速崛起,交通大学单一的工科专业特色大大削弱了其综合实力。于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交通类院校纷纷进行教育改革兴建了法学、哲学、文学等学科,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努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的复合型人才。

除了通过调整专业设置来进行综合性改造外,许多交通类院校都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因材施教地设置了不同的培养模式,力求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基础扎实的复合型人才。如北京交大设立了轨道交通试验班、詹天佑班、茅以升班等特色班。西安交大则创办了“钱学森实验班”、“宗濂实验班”,以及鼓励学生发明创造的“工程坊”,还有“先理后工”、“先工后医”、“先工后管”、“先工后法”等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

产学研结合实现突破

从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京张铁路,到2006年7月投入运营的青藏铁路;从解放后我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成功研制,到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的诞生……所有这些成就无不饱含着交通大学毕业生的智慧与心血。由于交通类大学的专业特色,学校的发展总是紧紧围绕国家轨道交通事业的进步与建设,在轨道交通、磁浮交通、高速铁路、大型桥梁隧道、现代交通信息等研究领域都取得过重大突破。

越来越多的交通大学将自身的教学和研究与产业发展相挂钩,通过董事会、校友会的资源,加深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与铁路行业、社会企业及地方政府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其实交通类院校产学研联系密切的特色,与工科专业的实用性是分不开的,社会对工科人才的需求是基础知识扎实和动手实践能力强。

交通类专业就业前景好

在专业的设置上,许多高校会对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调整,甚至取消。那么,交通类院校的专业发展前景如何呢?针对近两年来的就业情况,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样的情况不会在交通类专业出现。就交通类专业本身而言,除了个别专业的供需会发生很小的变化外,整体上呈现出比较平稳的发展态势,毕业生个人发展的空间很大,完全不必担心工作的问题。

这种放心与自信源自于交通类院校的专业设置,其专业涵盖了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讯、水利等绝大多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域。“要想富,先修路。”这句人尽皆知的俗语也充分说明了我国对交通行业发展的重视。随着国家对公路、铁路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提速,交通类院校和专业的就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被看好。以北京市为例,由于大规模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在去年毕业生普遍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北京交大交通、桥梁、公路等专业的毕业生反而供不应求。但是就业市场的这种情形,无形中也提高了用人单位的招聘门槛。如京港地铁公司,近两年来招聘司乘人员的条件都提高到大专学历以上。因此,即使选择了就业前景好的专业,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实力,加强社会实践,才能在增加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