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云平台

经管专业成吞噬高考理科状元黑洞

2009-12-24 07:29 来源:易信使 收藏 举报

编者按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浪潮中,规模宏大的工程项目和科研亟须大量高水平的工程科技人员。然而,目前的实际状况却是—大量拔尖学生特别是高考状元不再“投身”艰苦的水利水电、测绘地矿等工科专业,而是涌向金融、银行、法律等“有名有利”的热门行业,争当光鲜亮丽的“白领”、“金领”。

工科人才的极度匮乏正在成为我们国家下一步发展的瓶颈,也是当代的世界性难题。从今天起,我们将陆续推出“逃离工科”上中下三篇报道,旨在展示工科学生就业现状,求解高校工科教育存在的问题,试图摸索出一条有利于培养和扶持工科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道路。

这或许是对中国工程人才现状揶揄的一种表达:日前在京举行的国际工程教育年会上,一位专家在主题发言中介绍,几年前一份《国际竞争力报告》关于“国内市场上是否有合格的工程师”一栏显示,在参与排名的49个主要国家中,中国排名在末尾。

“而且这一调查指标在随后的排名也相对稳定。”这位专家如是说。

说起著名的工程师,很多人能随口说出茅以升、詹天佑这些鼎鼎大名的人物。而如今仍健在的工程界泰斗如张光斗、吴良镛等,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则让人无法乐观。一项问卷调查发现,小学生崇拜歌星和科学家的不在少数,对工程师的了解却极为模糊,在“最崇拜的人”、“最理想的职业”选项中,仅有10%的选择与工程师沾边。

事实上,与社会急需大量优秀工程师正相反的一个现象是,逃离工科正在成为一个难以阻挡的潮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优秀的学生争着上工科,而现在则纷纷选择金融、银行、it等“有名有利”的热门行业,即使是一些已经就读工科的学生也多半在试图转变方向。

经管专业成了吞噬理科尖子的黑洞

对于黄冈市一所重点中学的徐超老师来说,辅导学生填高考志愿渐渐成了一件费心费力的事。

徐老师带理科毕业班10多年了,开始几年都是考生自己拿一本报考指南就完成填报了,最多会咨询下当前的热门专业;慢慢地,家长和学生的问题开始多起来,尤其是对经管类专业感兴趣的考生,问题问得越来越细,“甚至包括这个专业的课程怎么设置,会不会上证券、基金投资课等。”

徐老师还注意到,越是班上成绩好的学生打听的内容越多,“都在考虑毕业后争取进证券公司、银行工作,挣高薪、赚大钱;反而是选择传统工科专业的少了。”

北京一家媒体的陈记者则感慨,最近几年采访教育新闻得出一条经验,要想寻访各省高考“状元”,最好的办法就是守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门前,“见到一个学生出来,上前一问,即使他不是哪个省里的状元,他的室友肯定是!”

有媒体给出这样一组数据:在当今的中国,招收状元概率最高的院系之一,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的状元至少占全国的一半,其中又有1/3至1/2选择经管专业。

高考状元们的专业选择正在成为一种风向标——代表和影响着全国最优秀考生群体的选择。以备受追捧的金融专业为例,1992年,全国只有40多所高校开设此专业,而到2006年,开设这一专业的高校增加到600多所,毕业生人数增加了近10倍,“而且录取分数基本都在本校名列前五”。

经管专业已经悄然成为吞噬理科尖子的黑洞。如今,大学校园开始流行新的顺口溜:“一流学生学财经(最热是金融),二流学生学高科技(如计算机),三流学生学(传统)工科。”此处的工科正是国家急需的传统工科专业,如机械、化工、冶金、纺织、轻工、地质、水利等。

经管专业热甚至传到了在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中。2006年《参考消息》以《中国需要这么多经理吗》为题,报道了中国自费留学生在英国大学管理、商业、金融等热门文科专业扎堆儿的现象。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学的传媒管理专业,2005~2006年硕士班14名学生中竟有13名来自中国。在一些英国高校的mba班上,中国学生占近90%。

与之相对应的却是高校一些传统专业备受冷落,生源严重匮乏,生源质量普遍偏低。

华中地区某理工类高校招办负责人介绍,传统工科专业已经陷入一种尴尬境地,一方面,高水平工科人才供不应求,但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学生入学时的高考成绩在学校排名靠后,多年控制的生源名额甚至要靠调剂补充。

各方都在逃离工科

记者在华北地区一所高校采访时,一名地质学专业大四女生介绍,她所在的专业两个班65人,报名考研的就有62个,但很多人选择的都是跨专业考研。

更让她难忘的是:当年在学校举行的双选会上,来招聘地质专业的单位让她看花了眼睛,提供的岗位数以千计;取消多年的毕业生安家费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不少单位还提供两室一厅的房子,甚至保证终身不下岗。但即便这样,一些单位甚至连一份简历也没有收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旁边的石油、电力等单位的招聘台前,人头攒动,异常火爆。

事实上,她所就读的学校披露的数据是,这个专业2007届96名毕业生中,50%以上的上了研究生,40%的学生进了石油部门,真正去地质找矿单位的不足10%。

西部地区一所机械学院院长则在工程教育大会上感叹,机械工业是工业之母,机械技术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整体的工业实力,然而在自己的学校,机械专业研究生报考人数还没有录取计划数多,学校只能降分录取,以招够学生。

跨专业考研、考公务员、创业……工科毕业的大学生正使出浑身解数“改弦易辙”。

一些在校的工科生也开始急不可耐。记者查看武汉几所高校近两年学生转专业情况表,发现不少工科学生转到了经济、管理等有“钱途”的行当。一位负责该项工作的老师介绍,甚至有学生转专业不成,费尽周折退学复读再考过来。

校园网论坛上,有人写下这样的“戏说”——“如果我还没有逃离工科,那一定是在逃离的路上”。

学生在逃离,高校也在逃离。

不少高校在这几年的“大学综合化”热潮中纷纷转型——很多原先实力较强的理、工科大学竞相改为综合大学。随之而来的,就是原来的工科优势逐渐丧失。

“现在有没有一所大学敢说,我将来的发展目标就是工科大学!?”一所著名的工科大学曾经在30年前表达过上述愿望,可如今,它的口号已变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逃离工科已成全球难题

在国际工程教育年会上,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披露的一组数据引起了与会专家关注:全球近40%的雇主难以在市场上找到合适人才填补空缺,最缺的前三名是:业务代表、工程师、技术人员。

在德国,急缺1.5万名工程师,很多理论型人才无法适应新的市场;与此同时,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学工科,外国公司争相高薪挖人。

日本总务省估计:日本数字技术行业缺少近50万工程师,日本青年人正在向西方靠拢,选择金融、医药,或艺术,而不进入平淡无奇的制造业。

这样的现象也出现在英国、澳大利亚、南非、波兰……许多与会者吃惊得张大了嘴巴,“逃离工科已成全球难题”。

二战后至今,美国本土学生对工科的兴趣普遍下滑,普遍青睐金融、会计、法律类等应用文科。美国从中国、印度等国家大量引进工科人才,填补本土工科人才供给之不足。

日本情况也与美国类似。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金融、证券、房地产的快速发展,财经类等应用文科专业报考迅速升温,报考工科考生数占全部考生人数从1986年的18%跌到1991年的8.7%,出现所谓“逃离工科”现象。

由于认为过度依赖他国工科人才对美国国家利益不利,2006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名为《确保天才进入国家数学和科学领域的资助法案》,表明了美国决策层对理工科教育的高度关注。

英特尔前主席也尖锐地提出,“最近,已有很多要求印制钞票的声音,但很少有人谈及孕育下一位爱因斯坦、诺伊斯、盖茨、杨致远、布林,唯一真正重要的刺激经济措施,就是在这一名单中加入新成员。”

“这个名单中,是把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结合在一起的人。”一位与会专家如是说。

美国的政治家也在反思。潘云鹤注意到,奥巴马日前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指出:“华尔街还会是美经济中的重要部分,但不能成为半壁江山。”

奥巴马为此直接发出呼吁,鼓励美国有才华的大学毕业生“到工程技术领域就业,而不是变成金融衍生品交易员”。

潘云鹤院士在报告中还指出,在工程师短缺的同时,工程师的定义正在悄然转变,美国工程院提出的面向2020年的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关键特征是: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商务管理能力,伦理道德,终身学习能力。

相关标签:理科状元高考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