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取消统一中考
云南省教育厅日前宣布,从2010年起,云南将取消全省统一组织的中考,改由各学校根据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两项指标择优录取高中新生。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从2009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考试科目包括中学阶段所学习的13门课程。
体现多元化过程性评价理念
主持人:云南的改革取消了中考“一考定终身”,但各科的学业水平考试仍然现实地存在,这种“取消”在实践中会带来哪些效果?能否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
张伟:评价是一种导向,将过去的一次终结性评价变为“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使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成长、学习过程都变得重要,实现了过程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13门课程都要考,这本身无可厚非,学了就应该有考评,问题是如何考。不同学科考试方式应体现学科特点,要防止13门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演变成过去中考的“加强”版。
毕咏慈:现在还没有看到云南“中考新政”的实施细则。从中考的选拔性特征以及进行了类似变革的省市实践来看,用综合素质评价区分学生在实践中很难操作,而各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之和仍将成为中考录取学生的主要依据。所以我们的期望值不能过高,一方面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分数评价学生的模式,另一方面,它对素质教育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两个关键环节没有太多触及。
王晋堂: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在命题、组织考试、阅卷、评分等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比较大,严肃性高,结果可靠。而学校里的每一次学业水平考试难以达到这种水平。北京市中考曾容许各区县自行命题,后来又收回由市里统一命题,其经验可供云南参考。“一考定终身”不一定错,问题是命题应该尽量向素质教育的目标上靠,重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必须科学可行
主持人:云南新政将突出综合素质评价,但许多人对综合素质评价操作中的公平、公正性心存疑虑,如何看待这种疑虑?
张伟:要设计一系列执行中可操作的运行规则,才能保证政策在实施中不走样。公众担心综合素质评价被权势、金钱侵蚀。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不妨变综合素质评价的“暗箱操作”为阳光操作,将标准、操作程序、评价人员、对人员的要求和评价结果公开,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消除公众疑虑。
毕咏慈:“综合素质”是一个非常重要却比较模糊的概念,迄今为止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和测量方法,诸如什么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含哪些内容,怎样评价等问题都有待研究。因此,人们出现疑虑和担心是非常自然的。我认为,评价标准宜粗不宜细,实际操作应重过程对学生的引领,轻结果对学生的区分。
王晋堂:任何改革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取消中考统考的条件至少有两条:一是初中升高中压力不大、竞争不激烈,高中校建设和发展比较均衡。二是取代中考统考的方法比较科学可行,其公平性能够为社会认可。就综合素质评价而言,我见过许多评价方案,比如北京市的方案是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方面来评价。这样的方案在使用中容易出现“同质化”。其次,教师在评价学生、写“缺点”时下不了手,也会在公平客观上出现问题。
应更关注学校特色及学生个性
主持人:云南取消中考的消息引起各地热议,质疑声和赞扬声均有。这种变革方式最值得关注的是什么?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这种中考改革?
毕咏慈:近几年,和云南一样,许多地区都在积极探索中考制度改革,我认为值得关注的包括:一是如何突破单纯以学科分数相加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老套路,实现招生办法多样化、评价依据多元化;二是如何发挥考试试题在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关注社会等方面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载体;三是如何兼顾改革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对初中学习的引领性之间的关系。
张伟:课程、师资、评价一直被认为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三大主题,其中公认最难的是评价。与高考制度基本同步,我国各地中考制度也有30多年历史了,中考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云南敢于尝试改革值得肯定,实施中可能要关注两个问题:学校的办学个性和特色,以及学生的个性和拔尖人才的培养,说到底是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
王晋堂: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目前大学毛入学率已达到23%;而像北京等一些发达地区毛入学率已经超过50%,逐渐普及化。与此同时,由于基本国策施行多年,初中生数量下降,这些情况为中考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相关标签: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