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宜都市红花套镇初级中学 陈启平曾在我校毕业的学生A已在本地小有名气。一次搭乘他的私家轿车到市里开会,他向我讲述了他读初中时两位老师,一是英语老师,因学生A当时英语“无门”且“目无纪律”,英语老师真是“服了他”。但一次英语老师密密地、心平气和地找A谈话:“如果你真的觉得上英语课痛苦的话,上课时你可以到外面去学习别的。”学生A说:“从那以后每次英语课时,老师总在门外等一等,如果我出去他只是对我点头笑笑,如果我自愿留下上课我也不好意思捣蛋了。”“我认为英老师的做法也没有错,后来我有一次在路上碰见他,还专门用车送了他30公里路。”A特别告诉我。二是老师X,因A上课违纪被请到办公室,X老师当着众多师生的面对A说:“你只有死在你爹妈之前,要不然没有人养活你的!”A说:“我将记住一辈子!”A还告诉我,有一次他碰到了这位老师,他将车靠到老师的身边,面带笑意地说道:“X老师,你好!我开的是私家车呢!”然后杨长而去。听了学生A的讲述,我本来舒坦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无尽的思绪久久不能停止。作为初中教师,怎样甑别“差生”?怎样对待“差生”?看来我们的观念确实必须变一变了。一、 教师怎样认识“人才” 无疑,学校的功能是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培养人才。然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初中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又能够培养怎样的人才呢?尤其是老师怎样凭经验判断处在不成熟期的孩子将来能否成才呢?前面所述的学生A毕业不久就去当了三年兵,在部队就入了党,复员后从事柑桔营销,目前每年已能为当地销售柑桔几千吨,并且还与人合办了打蜡厂、承包建设工程,有了私家轿车,资产近百万,在上届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还是侯选人。你能说他不是人才吗?此事再次告诉我们,我们的人才观必须趋于现实,要进一步地认识到,经过学校这个独木桥走向“高级人才”的只能是凤毛麟角,而初中的主导产品应是“大众人才”。我们更不能以学生今天的状态去预测他明天能否成才。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在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时首先强调、也是作为总目标的就是“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这一时代要求是什么?我想它不仅要求我们今天教给学生的知识符合时代要求,更是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养成的综合素质符合未来社会的需求。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能够为社会作出一定贡献的都是人才。在这样的人才观下,我们学校的每个学生将来能否成为人才,也就不能凭借教师的主观意断去推测了。于是,我似乎对《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中,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唤有了进入步的理解——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二、 教师怎样评价学生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这几乎不是一个问题,从政策上讲“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都有规定的评选条件,从经验上讲教师一目了然,“听话、守纪、成绩好”肯定就是“好学生”。然而,当我们从深层次去思考时却未必如此,学生首先是孩子,那些“好学生”真的都脱弃了“不听话、爱扯皮”等孩子们的“本性”吗?我想无非是表现形式有公开与隐蔽之分而已。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目前评价“好学生”的标准本身就是一种理想化的、机械性的,更不能用这个标准去预测一个学生将来能否成才。在与学生A的交谈中,他向我讲述了他初中时期的种种“劣迹”,上课不守纪、自习时下座位、与和不来的老师对抗、与同学打架等等。但是,面对洋溢着成就感的惜日的学生,我只能用一句话给他作出概括:“如果用一个孩子的标准看,你当年没有一点错!”是啊,我们初中阶段的老师正是在将一个个充满孩子气的学生转化成脱离孩子气的人才,只不过这一过程有的慢、有的快,有的难、有的易。当这一过程遇到阻碍时,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他的本质还是孩子,正象一个好哭的婴儿总有一天会变得不爱哭一样,我们必须坚信总有一天他会脱离孩子气的。没准他今天的一些异乎寻常的“孩子气”正蕴藏着一种尚未被我们重视的潜能呢。苏霍姆林斯基有一段话:“我一生教过千百个学生,说来也怪,在脑海里印象最深的倒不是那些无可指责的模范生,而是那些独特的、在许多方面难教育的学生。透过他们稚气的淘气行为、放纵的恶作剧、不听话以及其他‘恶习’的薄纱,显示出这种或那种他们所独有的美好品质。”回顾从我们手中走过的“差生”的经历,这段话的确令人回味无穷。三、 教师怎样对待“差生” 按照经验分类,那些“听话、守纪、成绩好”的“优生”怎样对待,大多老师研究的比较透彻。但是,怎样对待“成绩低劣”或“违法乱纪”的“差生”却是老师们费时最多、最感头疼却未必真心研究的事。然而,面对目前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的生源,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无论是对于一个班还是对于一个学科,可以说“差生稳则教育成功,差生乱则教育失败”,如何对待“差生”已成为初中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前面叙述的学生A向我介绍的两位老师代表了在对待“差生”上的两种类型。英语老师是“具有策略的温和型”,他为了稳定全班的大局,采用了丢卒保车的策略,用意并不太好,尤其是对于A可说是不负责任的。但他对全班的典型抓得很准,对A的个性了解很透,与A的交流也很真诚。因此,最后的结果是擒住了“蛇王”,稳定了全班,整体效果不会很差。同时,老师也用坦诚迎得了“差生”的理解,以致于学生A“永不恨他”。老师X属于“尖酸刻薄的过激型”,可以想象这名老师是“敬业”的,也从不放过一个“差生”。但他对于学生的问题喜欢“全面联系、无限上纲”,最令学生难于按受的是乱下终生定论。造成的后果是激化师生矛盾,甚至发展到无法下台,也最容易让学生终生记仇。我还向学生A打听了他对另一位老师Y的感受,A的回答是:“一直与他的关系‘很铁’,从在校时到现在。不过那时最怕的也是他,他经常罚我们做题、跑步,甚至挨打。但他都是就事论事、公平处罚,打你时也带着父亲般的笑容,处罚了你还要与你沟通、让你服气。”我将其称为“高压态势的严厉型”,也就是事前对学生约法三章,处罚时还有“仁至义尽”的理解与退让,处理问题不搞无限牵连,甚至不让家长等第三人插手。虽然严厉的处罚形式并不多用,但学生绐终感到有一柄利剑高悬头顶。这种办法的“巧妙”之处在于处罚的公平性与事后的“收买人心”,要不然学生怎会感到罚的应该、终生爱你呢?与本故事无关而是常见的对待“差生”的办法还有以下几种类型:其四是“冷酷理制的严格型”,此类老师常用冷静观察的方式深入细致地了解“差生”,事前一般多做防患于未然的工作,包括密密打探“差生”的所作所为,出现问题时决不轻易放过,让学生感到十分惧怕。由于这样的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不是真诚、平等的,更没有随和感,在校学生对这类老师的评价一般不太好,毕业后学生也与之没有过密的私人感情,但与毕业的学生交往时他们也不会有反感。其五是“过于冲动的粗暴型”,这样的老师一般有强烈的“事业心”,对学生负责而严厉。但遇事不能冷静思考策略、详细了解情况,往往是以暴跳如雷的训斥、无可变更的处罚,甚至拳打脚踢的体罚对付学生。如果学生能够主动理解老师、调整自身适应老师的教育方式,效果也可能很好。但一旦出现“极端”学生往往会使问题闹疆,以致于自食体罚学生的苦果。其六是“放任自流的‘温柔’型”,这样的老师会让学生感到特别亲近,起初也能获得很好的学生评价,让人觉得有很好的“修养性”,甚至在自已的人格尊严受到威胁时也不会发怒,自我感觉是“看破红尘”的“聪明人”。胆长期的放任自流往往会使自已变得毫无威性,造成缺乏组织教学能力而效果低下,最后成为学生终生当着笑料谈论的“解放军”。以上的归类未必科学,但其确实反映了目前初中教师对待“差生”的几种典型形式,综合分析各类“成功之点”和“不足之处”不难看出,在对待“差生”上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应把握下列几点。一是用父母之爱唤醒“差生”,这就要求老师象对待自已的亲生孩子一样全面了解学生,全面关心学生,全面服务于学生。当学生真正从内心感到我们是在象他的爸爸妈妈一样呵护他时,学生立志成才的渴望不可能不被唤醒。二是用理解宽容感召“差生”,这就要求老师始终把学生当成孩子来看待,做好与“差生”长期“交锋”的心理准备,时刻明确孩子正是在犯错与纠错的过程中得到经验、获得发展的,时刻准备学生反复地犯错,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认识与改正错误。真正做到在教学上“教而不厌”,在育人上“诲人不倦”。这样,我们就不会因学生“学而无获”或“屡教不改”而大伤脑筋,以致于对学生的成才灰心丧气。三是用人格魅力感染“差生”,这就要求老师做到一要为人高尚,不要私欲熏心,不要小肚鸡肠,不要阳奉阴违,不要办事不公。时刻让自已的学生看到我的老师一身正气;二要爱岗敬业,模范遵守师德规范,严格执行学校规章,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已首先做到,处处为人师表,时时以身作则;三要学问广博,以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储备让学生折服,以过硬的教育教学基本功让学生信服,以广泛的、有意义的爱好特长让学生敬佩。四是用严格要求规范“差生”,“严是爱,松是害。”学生迟早都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老师必须牢记马卡连柯说过的一句话:“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要求时,在这种要求中也应包含对这个人的尊重。”只要尊重学生,只要严中有爱,只要严而有度,只要严得公平,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就会成为学生快速发展与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五是用高超技艺转化“差生”,在与学生实现心灵勾通之后,育人的技艺便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可以从发展学生特才入手让学生获得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其成就感;也可以采用逐级设置目标的办法使之实现“登门槛”效应;还可以择其私交甚好的“优生”与之形成“非正式群体”,发挥自主教育、合作教育的作用。透彻了解、抓准个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转化“差生”的关键所在。让“差生”感受到我们对他的教育是一种享受,则“转差”工作必然充满希望。我相信,只要老师融入学生的心灵去探寻学生的成长规律、研究育人的科学方法,我们的老师一定会和学生一起获得共同的发展,取得共同的成功。
1f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