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语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一统天下,把语文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此,我于1993年开始进行"扩展式语文教学实验",1995年结题。在此基础上,1996年又承担了"九五"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开始了第二轮探索。
现将这一课题的进展情况介绍如下。
一、《东方时空》课:让语文贴近生活实验班开创的第一门课程,是《东方时空》课。每天早晨7点到8点,是我与学生们一起收看中央电视台这本电视新闻杂志的时间。在这别开生面的课堂上,敬一丹等主持人成为学生的导师,而我作为助教,每周批阅90名学生写作的观后感。开课两年来,学生们的精神面貌和写作能力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收看《早间新闻》和《时空报道》,一举打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机制,真正营造了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使这些原来满脑子充斥着明星轶事、琼瑶情节、武打传奇和流行歌曲的青年学子,开始眼观四海云水,耳听九洲风雨,心系天下兴亡。
当代青年普遍患有的"责任感缺乏症",在实验班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开课一年后,两次时事常识抽测成绩可以从一个侧面证实这一点。在回答"你所知道的中外国家元首及社会名流"的问卷时,第一次全班平均成绩为29分,第二次为37分,短短一学期提高了8分。更为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写作新闻述评的行列。从《黄河忧思录》、《绿化文化荒漠》、《京剧发展之我见》,到《巴以冲突之我见》、《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我看印巴核试验》,充分显示了他们对华夏兴衰,世界风云的关注。在社会生活的开导下,实验班学生的择业把语文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吉林毓文中学赵谦翔·10·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前的高中生,只顾埋头读书,不顾抬头看路,至于职业理想的选择,大多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消极态度。结果,临到高考前夕报志愿,不是盲目从众,就是慌不择路,乱填一气。实验班的学生有幸接受《生活空间》和《东方之子》的启迪,择业观便从盲目走向了自觉。调查结果表明:入学初有32人志在"经济类",高二期末降至20人,亦即有12人在"经济热"的时髦追逐中冷静下来,走向清醒的抉择。与此相应的是,当初只有2人选择"师范类",如今增加到10人;当初无人问津的"中文类"、"历史类"、"心理类",如今也都有了志愿者。
这种变化意味着一种深刻的观念更新:选择职业,不只是选择谋生的饭碗,更是选择自己乐于追求的事业。而在"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栏内,有55%的同学填写了"东方时空"。总之,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端正了个人择业观,是《东方时空》课培养学生在"做人"方面的显著收效。而"做文"方面的收效则表现为: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丰富了作文题材;杜绝了无病呻吟的滥调,净化了文章主题。目前,每个同学都自编了一本厚厚的《东方时空》观后感文集,而在报刊发表或大赛中获奖的佳作已达90余篇。
二、文学精品课:让语文回归审美由于编者的精品观陈旧,现行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往往"上纲上线"的多,表现人性的少;五、六十年代的多,八、九十年代的少。教师讲来津津有味,学生听了昏昏欲睡:美之不存,何审之有?于是我开创了一门当代文学精品课:让学生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徜徉,汲取那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在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中沐浴,去感受那绚烂儒雅幽默的文学语言;在周国平先生的《守望的距离》中沉思,去领悟那既执著又超脱的人生哲理。于是,我把"读死书"变成了"读活书"。中国科学院著名哲学家周国平指出:"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美国文艺复兴的领袖和杰出的散文大师爱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文学审美课正是遵循着这样的原则来进行,才使"死读书"变成了"活读书":原来只须画挑打叉的纯语言训练,被伴随着审美愉悦的"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所取代。例如选学了周国平先生的《性爱五题》一文,班内便激起了"纸上谈爱"的写作热潮,孙笑非同学的《爱情近视镜》一文,表达了由衷的喜悦:"幸亏有了这个教材,才使我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视线困扰中摆脱出来,用一双慧眼,重新审视这个爱情世界。"李军韬同学的《把爱埋在心底》一文,总结出这样冷静的认识:"爱的力量虽然强大,但它却往往是一时的冲动,并非不可战胜。只要用理智去控制它,把爱的种子在心中深深埋下,待到成熟时节,必会结出甜美的果实。"张程程同学写一篇名为《垂钓》的散文:"在人生的河岸,我们都是垂钓者,你姿势优雅地抛出一条长长的钓线,‘鱼总是要上钩的’。你想,‘不在此时,就在彼时,它怎么能抗拒饵料的诱惑呢?’你终于如愿以偿地感到钓竿的颤抖,这颤抖迅速传遍周身,传递着兴奋。""然而,爱情正是这水中之鱼,兴奋中的你,肯定不会想到那条上钩的鱼,本身就是一丸诱饵,在你钩到它之前,它已成功地把你钓到了河岸……"不愧为一篇文学性与哲理性俱佳的美文。事实表明,文学审美课的意义不仅在于学生从中获得了审美愉悦,更在于他们在审美中"获得了灵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实现了具有个性特点的再创造。这样的收效与应试教育机制中死记硬背的一词一句之得,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三、古典诗文课:让语文汲取国粹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学之林中素有"诗国"的美誉,然而受困于应试教育枷锁的语文教学,却历来把从《诗经》到元曲的灿烂的古典诗歌打入冷宫,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莫大失误。教育要面向世界,绝不能扔掉自己的国宝,而专去拣洋人的"金砖",而是要"拿来"洋人的精华融入自己的国粹。语文教育的民族化,永远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实验班的古典诗歌课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分为以下三个档次,供学生自己选择。低档:100首(除初高中课本所选外,增学·11·50首);要求学生对古典诗歌能作初步鉴赏,对名句能背诵默写。中档:150首(增学100首);要求学生对古典诗歌能作较深入的鉴赏,对名句能够灵活应用。高档:300首(增学150首);要求学生对古典诗歌能作独到的鉴赏,并能独立创作出比较像样的旧体诗。古典诗歌的教学方式有三种。其一,易信使诵读。每天语文课堂上,挤出点滴时间,坚持不懈地朗读背诵。中华民族的语言精华集中浓缩于古典诗歌中:四声的抑扬顿挫,联绵词的回环响亮,叠音词的声情并茂,对偶句的节奏和谐,以及练字练句的炉火纯青……这一切富于音乐性和形象感的语言特色,便通过"口而诵,心而惟"的语感熏陶,渐染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有助于形成民族的文学语言风格。其二,深入玩味。实验班学生,人手一套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有时利用课堂时间,大多利用节假日,借助辞书,深入玩味,是提高学生诗歌鉴赏水平的关键环节。我国古典诗歌自有其独特的艺术手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异彩纷呈、意蕴深沉的用典……这些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通过心灵的频频感应,势必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艺术造诣。其三,尝试创作。两年来,实验班举办过三次旧体诗习作笔会。第一次是由《吉林教育》杂志社副编审奚少庚先生主持的,积极参与者30余人,其颇有灵性的12首处女作,经奚先生点石成金的润色,业已发表。第二次由教者本人于1997年夏写的七言古风《咏虎皮斑纹贝》引起的,参与者40余人。第三次是1998年5月,教者为组建语文教改"过河卒"部队。特赋《西江月·孔雀》一词,结果一诗激起众人和,有84人参加了咏物诗笔会。作为实验班语文教师的我,深知自己对旧体诗歌只知皮毛,因而既无能力也未奢望培养学生成为旧体诗人。教者的主要目的在于:激起青年学子敢于尝试作诗的胆量,养成他们乐于咬文嚼字的习惯,启迪他们深藏内心的灵性。除少数立志文学或对诗歌情有独钟者外,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尝试创作诗歌仍然是为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美食家的职能固然在于品尝美味,然而,倘若他能亲手烹调出几样色香味俱佳的菜肴,那么他对美食的品味,一定能够更上档次。面向未来的语文教育,绝不能割断历史;面向现代化的语文教育,绝不能拒绝继承;面向世界的语文教育,绝不能抛弃民族化。总之,语文要转入素质教育的正轨,就必须汲取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学国粹。四、班会感悟课:让语文走进心灵班会感悟课是语文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嫁接而成的新课型。实验班的每个主题班会,一般都经过两轮循环:第一轮,是教师以生动的演讲打动学生;第二轮,是一部分感悟最深的学生以精彩的文章打动另一部分学生。从育人角度看,这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精神激励的良性循环。从教学角度看,教师的演讲与学生的领悟、学生的作文与教师的批改,又是听、悟、写三种能力的综合训练。两年来,这种班会感悟课共上了20余次,大体上每3周一次,有时根据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学习脉搏,还可以随机增加。
例如,作为入学教育的首次班会:向应试教育挑战;作为夏令营总结的班会:人生如白驹过隙;作为《东方时空》课阶段总结的班会:感悟阳春白雪;作为深化素质教育实验的班会:真正的自觉=感动+行动;作为《泰坦尼克号》影评总结的班会:谈谈标新立异……这种课程,从形式看是语文走进班会,从内容看是语文走进心灵。以《"悟"之我见》为题的班会,是统领所有班会感悟课的总纲。在这次关系到学习质量高低、语文教改成败的班会上,我首先对"悟"的内涵和意义作了如下阐释:"悟"字,乃"心"与"吾"的合成。故从左往右看,为"思之吾"也,即思考的我;从右往左看,为"吾之思"也,即我的思考。由此看来,非思考不能有悟,无个性不能算悟;悟性乃是思想性与独创性的统一。因此,求学、创业、人生,须臾离不开"悟"!班会后,每人交上一篇《听"悟"所悟》的文章。从此,"感悟"一词就成了实验班师生口头、笔头的一句流行语,贯穿于实验班全部活动的始终。
这次班会感悟课的重要意义在于:教师把开启心灵之门的金钥匙,交给了全体学生。两年来,在班会感悟课中有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再现的主题,那就是:学会爱人。教者对·11·50首);要求学生对古典诗歌能作初步鉴赏,对名句能背诵默写。中档:150首(增学100首);要求学生对古典诗歌能作较深入的鉴赏,对名句能够灵活应用。高档:300首(增学150首);要求学生对古典诗歌能作独到的鉴赏,并能独立创作出比较像样的旧体诗。古典诗歌的教学方式有三种。其一,易信使诵读。每天语文课堂上,挤出点滴时间,坚持不懈地朗读背诵。中华民族的语言精华集中浓缩于古典诗歌中:四声的抑扬顿挫,联绵词的回环响亮,叠音词的声情并茂,对偶句的节奏和谐,以及练字练句的炉火纯青……这一切富于音乐性和形象感的语言特色,便通过"口而诵,心而惟"的语感熏陶,渐染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有助于形成民族的文学语言风格。其二,深入玩味。实验班学生,人手一套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有时利用课堂时间,大多利用节假日,借助辞书,深入玩味,是提高学生诗歌鉴赏水平的关键环节。我国古典诗歌自有其独特的艺术手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异彩纷呈、意蕴深沉的用典……这些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通过心灵的频频感应,势必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艺术造诣。其三,尝试创作。
两年来,实验班举办过三次旧体诗习作笔会。第一次是由《吉林教育》杂志社副编审奚少庚先生主持的,积极参与者30余人,其颇有灵性的12首处女作,经奚先生点石成金的润色,业已发表。第二次由教者本人于1997年夏写的七言古风《咏虎皮斑纹贝》引起的,参与者40余人。第三次是1998年5月,教者为组建语文教改"过河卒"部队。特赋《西江月·孔雀》一词,结果一诗激起众人和,有84人参加了咏物诗笔会。
作为实验班语文教师的我,深知自己对旧体诗歌只知皮毛,因而既无能力也未奢望培养学生成为旧体诗人。教者的主要目的在于:激起青年学子敢于尝试作诗的胆量,养成他们乐于咬文嚼字的习惯,启迪他们深藏内心的灵性。除少数立志文学或对诗歌情有独钟者外,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尝试创作诗歌仍然是为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美食家的职能固然在于品尝美味,然而,倘若他能亲手烹调出几样色香味俱佳的菜肴,那么他对美食的品味,一定能够更上档次。面向未来的语文教育,绝不能割断历史;面向现代化的语文教育,绝不能拒绝继承;面向世界的语文教育,绝不能抛弃民族化。
总之,语文要转入素质教育的正轨,就必须汲取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学国粹。四、班会感悟课:让语文走进心灵班会感悟课是语文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嫁接而成的新课型。实验班的每个主题班会,一般都经过两轮循环:第一轮,是教师以生动的演讲打动学生;第二轮,是一部分感悟最深的学生以精彩的文章打动另一部分学生。从育人角度看,这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精神激励的良性循环。从教学角度看,教师的演讲与学生的领悟、学生的作文与教师的批改,又是听、悟、写三种能力的综合训练。
两年来,这种班会感悟课共上了20余次,大体上每3周一次,有时根据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学习脉搏,还可以随机增加。例如,作为入学教育的首次班会:向应试教育挑战;作为夏令营总结的班会:人生如白驹过隙;作为《东方时空》课阶段总结的班会:感悟阳春白雪;作为深化素质教育实验的班会:真正的自觉=感动+行动;作为《泰坦尼克号》影评总结的班会:谈谈标新立异……这种课程,从形式看是语文走进班会,从内容看是语文走进心灵。以《"悟"之我见》为题的班会,是统领所有班会感悟课的总纲。在这次关系到学习质量高低、语文教改成败的班会上,我首先对"悟"的内涵和意义作了如下阐释:"悟"字,乃"心"与"吾"的合成。故从左往右看,为"思之吾"也,即思考的我;从右往左看,为"吾之思"也,即我的思考。由此看来,非思考不能有悟,无个性不能算悟;悟性乃是枷胄杂攵来葱缘耐骋弧?br> 因此,求学、创业、人生,须臾离不开"悟"!班会后,每人交上一篇《听"悟"所悟》的文章。从此,"感悟"一词就成了实验班师生口头、笔头的一句流行语,贯穿于实验班全部活动的始终。这次班会感悟课的重要意义在于:教师把开启心灵之门的金钥匙,交给了全体学生。两年来,在班会感悟课中有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再现的主题,那就是:学会爱。
"人"字的解悟有一歌诀:"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现在的学生,就其心灵的一翼---"情"来看,普遍患有一种"冷漠症"。其原始病根在于家庭的"温室效应"。如今的父母大多是"有了儿子当儿子,有了孙子当孙子",一律成了新型"孝子"---孝敬子女。于是这些被宠溺得变了形的子女们,对父母之恩,熟视无睹者有之,麻木不仁者有之,贪得无厌者有之,以怨报德者亦有之,唯独知恩图报者鲜有之。试问:对父母无情无义的人,难道会对师长、集体乃至祖国有情有义吗?
于是,我多次召开以"寸草春晖"为主题的班会,举办"知恩与报恩"为主题的征文,力图唤回学生爱人的良知,来重新构筑他们健全的人格。李京交同学在《妈妈的手》一文中写道:"妈妈的手所以变成这样,都是为我操劳的呀!因为剥过太多的琵琶虾,所以变得开裂;因为洗过太多的衣服,所以变得干燥;因为干过太多的脏活,所以变得黯淡……而我却这样无情,用冷漠来伤害她的心。"王悦同学在《老爸与老车》中写道:"17个春秋,老爸骑着老车载着我走过风霜雨雪,走过泥泞坎坷,走过我求学的漫漫长路。我深知,在我的身上,老爸倾注了所有青春、心血和希望。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文章,角度不一,手法各异,但其良心之苏醒和图报之真诚,却是一致的。我想,为人父母者读罢,定会在潸然泪下之际感喟:有如此贴心的儿女,再苦也值!为人子女者读罢,也会在怦然心动之际自问:做如此贴心的儿女,可是我心?
综上可知,每一篇感悟文章都是一位学生净化心灵的生动写照。它们杜绝了无病呻吟、"高空作业"、卖弄文采,展示了真挚的情感、中肯的分析、朴素的文风。文章陶冶了心灵,心灵优化了文风,这就是班会感悟课的双重收获。"人"字的解悟有一歌诀:"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现在的学生,就其心灵的一翼---"情"来看,普遍患有一种"冷漠症"。其原始病根在于家庭的"温室效应"。如今的父母大多是"有了儿子当儿子,有了孙子当孙子",一律成了新型"孝子"---孝敬子女。于是这些被宠溺得变了形的子女们,对父母之恩,熟视无睹者有之,麻木不仁者有之,贪得无厌者有之,以怨报德者亦有之,唯独知恩图报者鲜有之。试问:对父母无情无义的人,难道会对师长、集体乃至祖国有情有义吗?于是,我多次召开以"寸草春晖"为主题的班会,举办"知恩与报恩"为主题的征文,力图唤回学生爱人的良知,来重新构筑他们健全的人格。李京交同学在《妈妈的手》一文中写道:"妈妈的手所以变成这样,都是为我操劳的呀!因为剥过太多的琵琶虾,所以变得开裂;因为洗过太多的衣服,所以变得干燥;因为干过太多的脏活,所以变得黯淡……而我却这样无情,用冷漠来伤害她的心。"王悦同学在《老爸与老车》中写道:"17个春秋,老爸骑着老车载着我走过风霜雨雪,走过泥泞坎坷,走过我求学的漫漫长路。我深知,在我的身上,老爸倾注了所有青春、心血和希望。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文章,角度不一,手法各异,但其良心之苏醒和图报之真诚,却是一致的。我想,为人父母者读罢,定会在潸然泪下之际感喟:有如此贴心的儿女,再苦也值!为人子女者读罢,也会在怦然心动之际自问:做如此贴心的儿女,可是我心?综上可知,每一篇感悟文章都是一位学生净化心灵的生动写照。它们杜绝了无病呻吟、"高空作业"、卖弄文采,展示了真挚的情感、中肯的分析、朴素的文风。文章陶冶了心灵,心灵优化了文风,这就是班会感悟课的双重收获。
1f6a
相关标签:应试教育语文学习语文教学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