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多年的德育实践中,高尚精神所给予人们的启迪与教育,甚至超过了高尚精神的内容本身。以献身科学造福人类作为自己人生目标的优秀科学家们,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美国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为科学献身的事迹,对人心灵的震撼决不会是暂时的。他在实验室观察一条美洲毒蛇时,不幸被蛇咬伤。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法逃脱死神的袭击。在生命最后的弥留之际,他没有留下其它遗言,却以惊人的毅力记下了毒蛇咬伤后自身的反应:"体温很快升到39.5℃","胃剧痛","烦热、耳鸣","挣开眼睛时,眼皮疼……","四小时了,我的伤口、鼻、嘴开始出血……","我看不见体温表了,情况非常严重",日记最后的几句话是"血从鼻子和嘴里淌出来,疼痛消失了,软弱无力,我想,脑开始出血了。"这篇用血和生命写成的日记,为后人鉴别诊断蛇毒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它是一曲为科学而献身的壮丽史诗。不仅如此,它的价值更在于这种令人折服的崇高精神,会在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留下永不磨灭的烙印。
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它会永远警示你对事业、对工作、对生活乃至对人类的高度责任感,以及对理想、对信念、对人生目标的执著追求。又如,为大家所熟知的居里夫人,一位令人敬佩、意志坚强、人格高尚、工作认真的科学家。她将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了她所从事的科学事业中。为了使成果尽快服务于人民,她不顾有害物质对身体的严重侵害,义无反顾地在崎岖的山路上奋力攀登,直到生命的终结,实现了"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与私利,而是为人类谋福利"的神圣诺言。多少年过去了,居里夫人的事迹及其精神仍广为流传,一直是老一代科学家和年轻科学家学习的楷模。教育家王必能的女儿王梅,在上初中时就被居里夫人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所感动,从而立志要向居里夫人那样,将来献身于人类的科学事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的力量是永恒的。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她的学习一直都是最优秀的。无论是在学习遇到困难时,还是在实验失败时,她都会想起居里夫人,从而一次次鼓起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和决心。为了做好一个实验,她不吃不喝,在实验室里度过了两天两夜,终于取得了实验的成功。她说,居里夫人对我的教育太大了,我几乎每天都能感受到她那种无形而巨大的精神力量在督促我、鞭策我、鼓励我,所以我只有不懈地努力。现在,王梅已经实现了自己理想的第一步---在欧洲共同体生命研究所担任所长,从事遗传工程的研究。她在攻克人类杀手---癌症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
从王梅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家在追求真理时所表现的奉献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艰辛劳动与科学精神,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的博爱精神以及敢于探索、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无时不在给她以深刻的影响。同时,这些崇高精神也必将永远激励着她向着始终不渝的目标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许多人在回忆自己的成长道路时,都有着与王梅大致相同的经历和感受。他们的成长与成才都与他们从小就耳濡目染的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崇高精神息息相关,一如道边的路标,指引着他们人生的里程。概言之,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不仅仅是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在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高尚的精神更应该成为培养教育青少年学生良好品德和优秀人格的取之不尽的源泉。其内容和形式不但没有过时,还会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教育性在塑造一代新人的过程中重放光彩。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征文选登《人民教育》(1998,314)。可敬的敬一丹等主持人就成了学生名副其实的导师,而我则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助教:每周批阅90篇观后感。尽管开课仅仅3个学期,但学生们的精神面貌和作文水平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收看《早间新闻》和《时空报道》,一举打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机制,真正营造了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于是,从这些"花季"少年的笔下流淌出闪烁着"秋实"光彩的笔墨:《巴以冲突之我见》《别了,英格兰的玫瑰》《建造中国的天堂》《感悟长征》《做新时代的女性》《黄河忧思录》《绿化文化荒漠》《京剧发展之我见》,等等。《生活空间》领着我的学生们从繁华的特区走进青藏高原"生命的禁区",从老外欣赏川剧的茶馆走进沙漠地质队员的帐篷,从"最后的七月"里悲欢离合的家庭走进残疾英雄陈铁军的生活。人生百态,酸甜苦辣皆有味;感悟千端,悲欢哀乐总关情。
学生们在品味多彩生活的同时,也在编织着自己的玫瑰之梦。《东方之子》更是学生们钟爱的精品。在"潇洒走一回"、"过把瘾就死"、"何不游戏人间"的世俗喧嚣中,她奏响了一曲石破天惊的《正气歌》。人生的路该怎样走?创业的树该怎样栽?成功的梦该怎样圆?如饥似渴的学生们从这些中华精英的身上汲取着人生精华,觅得了满意答案。"东方之子,从前我羡慕你,今天我学习你,将来我成为你。"范兆静同学的肺腑之音,代表了全体同学的共同追求。短短时日,实验班发表和获奖的文章已过70篇,更为可观的是每个同学都自编了一本厚厚的《东方时空》观后感文集。情动于中,文发于外;凝墨于纸,铸魂于心。日熏月陶,笔濡墨染;世界风云、华夏兴衰正在逐步取代个人的鸡毛蒜皮;改革大潮的关注正在日益削弱追星族的时髦;人民的冷暖正在重新调整个人心中爱的天平。
请听赵明明同学在《窗外集》自序中的自我剖白:"曾有那样一段日子,我默默蜷缩在屋子的角落,做着自己的梦。那个梦很美、很纯、很优雅、很浪漫……但也很不现实,很无力。然而,我梦着---执著而疯狂,甚至拒绝挣开双眼,拒绝看窗外。因为我怕,怕梦尽后,面对那个无奈的真实世界!直到有一天,《东方时空》闯入我的视野,唤我走出梦境,为我原本抑郁的灵魂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现在,我将一年来临窗而望的心得整理在一起,编成了这本《窗外集》,同时也证明我已开始冲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魔障。作为一名素质教育实验班的学生,我可以自豪地说:‘我,绝不再是书呆子!’"再听听张程程同学在《墨舞》自序中跳动的心律:"我被应试教育封冻的心,一直苦苦追寻的正是《东方时空》这缕解冻的春光。于是,我加快了脚步,奔向这魅力无穷的乐土。在这里,我获得了新生,热血在我胸中涌动,竞争在我眼前跳跃,命运在我手中把握!我压抑不住心中的狂喜,于是,以大地为纸,潭水为墨,手脚为笔,舞蹈在天地之间,如同一种痴醉,更似一种疯狂---形诸文章而高于文章。
《东方时空》,现代的春光!你在我的精神里折叠,成为我的知觉;在我的心灵里沉淀,成为我的灵魂;在我的笔下挥洒,成为我的墨宝;在我双脚下狂舞,成为我前进的动力。"从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中,我呼吸到了一种应试教育樊笼中所没有的新鲜空气:这是文采奇葩的馨香,更是思想芝兰的郁馥。而这一切,正是《东方时空》育人魅力的生动写照!
《东方时空》,仿佛一组高雅音乐:《早间新闻》述说着贝多芬的《命运》,《东方之子》轰鸣着冼星海的《黄河颂》,《生活空间》演奏着魅力永存的《梁祝》,《时空报道》倾泄着《西班牙斗牛士》的激情。在这些阳春白雪的滋养下,我的学生们正日新月异地脱"贫"致"富",脱俗致雅,迈向精神文明的新台阶。"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离骚》)---我真自豪:拥有这样一方东风夜放花千树、桃红李白的沃土!
1f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