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亲源性心理障碍主要因为家庭教育的失误给青少年本身带来的心理障碍。它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形成,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带来巨大困难。因而,如何消除中学生亲源性心理障碍是中学教育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消除中学生亲源性心理障碍的对策
1、矫正学生的品行障碍。首先,教师在思想上应该把有品行障碍的学生看作具有意识、感情和潜能的人,具有和他人同等价值和尊严的人,充分地信任和尊重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长处、让他们承担一部分班级工作。学生会因为教师对自己的信任而信任自己,他们往往会按照教师所期待的目标来塑造自己。特别是那些对自己的价值恰好有怀疑、在家又觉得不受尊重的学生,他们会因为受到老师的尊重而获得价值感。其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待有品行障碍的学生要注意把握"分寸",其言语、举止要能最恰当地顾及行为的环境条件和社会效果。例如,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一些"出格"的行为,此时教师采取一些适宜的身体语言动作,如注视、否定性手势、身体接触等,来表达对学生的不满意,希望停止当前行为。尽量避免与学生正面交锋,使问题扩大,待事情过后再找机会与之论理。再次,在与有品行障碍的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必须了解其特性,以真势的感情对待他们,创设平等、宽松、自由的相处环境,减少学生的敌对情绪,从而有利于找出形成不良行为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例如,课后不时地找他们谈谈心,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学习上给予帮助,并向他们传递爱的信息,从而建立起一种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指导,敝开心扉,自然地表达其心理动态。
总之,教师对待有品行障碍的学生应尊重他们,注意表扬他们的长处,加强其自信心,提高其学习兴趣,把他们的注意力慢慢地引导到学习上来。
2、指导学生合理疏散不良情绪。具有情绪障碍的学生对于喜怒哀乐的感受通常很强烈,往往直接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消极情绪时,那种动辄给予压制、白眼或不理睬的消极做法是不明智的。教师应尽可能让他们不受压抑地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所以,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合理疏泄消极情绪的方法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倾诉、转移和移情便是合理疏泄情绪的良好途径。
倾诉, 当学生遇到挫折时,应让他们将心中的感受告诉老师或他人,以得到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即使是在学生的倾诉并不合乎情理的情况下,作为教师也要听下去,待情绪的"风雨"过后再与之细作理论。
转移, 当学生遭遇冲突或挫折时,教师指导他们分散注意力,不让他们沉浸在引起冲突或挫折的情境中,尽快让他们去摆脱这种情境,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
移情, 当学生和别人发生矛盾,产生不满、敌对、嫉妒等强烈情绪时,教师不妨让他们调换一下角色,来个心理换位,想一想假如我是对方该怎么办,就容易理解对方的做法,从而改变学生原有的看法,减轻消极情绪。
3、完善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常表现出自我中心的倾向,或自卑、孤僻、胆怯等行为特点,他们缺乏帮助、关心、抚慰、同情等亲社会性行为,在群体交往过程中容易被同伴忽视。因此,教师应该教会他们正确处理好伙伴关系,学会交往、学会关心、学会帮助,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首先,教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表现出积极情感态度的行为,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性行为的基本条件。在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教师应允许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不以权威的命令去要求他们;在他们产生不良行为的时候,允许他们为自己的错误申辩,而不一昧地呵斥,冷静分析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坚持晓之以理,以理服人。这种方式以使学生被视为独立的个体而受到尊重和鼓励,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接纳和自我控制能力发展都较好,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也完善得较快。
其次,在学生群体交往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这一特殊角色,为那些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创设一个积极交往的背景。例如,针对具有自卑、自怯、孤僻等心理的学生开展一些主题班会或集体活动,为他们提供证明自己和评价他人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表现自我,克服自卑、胆怯等心理。又如,针对那些有自我中心倾向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主持一些集体活动,通过活动设计、组织、实施等过程,使之明白自己力量是有限的,任何成功都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以及他人的帮助,进而学会正确的反馈方式,产生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行为。总之,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帮助、关心别人的行为方式,是帮助学生产生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基础。
相关标签:中学生青少年性心理心理障碍家庭教育